殘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h3>
美、距離及結構</h3>
——讀《月亮的距離》
在這個青色的、莫測的天穹裡,“她”的出現總是在我們人類的心靈裡激起情感的波濤。“她”有時像金鉤,有時像銀盤,既遙不可及又夜夜入夢。詩人們將她稱之為“美”。她來自人類的創造,同人類有數不清的情感瓜葛,卻又揚著她那蒼白的臉義無反顧地遠離了人群。而這遠離,又給地球上的人們帶來更強烈的美感。這一夜又一夜的綿綿無盡的思念,這說不清道不明的獻身的衝動,這隨她臨近而生出的激盪,隨她遠去而留下的絕望,究竟是怎麼回事?又是受什麼東西操縱的?卡爾維諾以詩解詩,其激情的飽滿與高昂無人能超越。
從前,月亮同地球離得非常近,是海潮將她一點一點地推向了遠方。 [1]
一開篇詩人就描述了創造中的結構,即,地球吸引著月球,月球激起海潮,而海潮又迫使月球同地球不斷拉開距離。這就是從古到今人類精神追求的基本結構。由此便揭開了這個幾千年的精神之謎:渴望同距離成正比。
大海上小船裡的每一個人都渴望著月亮,因為她是美與自由的化身,也因為她身上儲藏著豐富的精神養料。可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這種渴望並不是呈現同樣的形式。
聾表弟的渴望以最直接的、充滿美感的形式表現出來。他,這個聽不見世俗噪音的最純粹的人,遵循心的召喚,第一個登上月球,進行了天才的自由的表演。但他還不滿足,他想“將全身印在月球的肉身上”。 [2] 也就是說,將月亮變成屬於他的月亮。他的奔放的活力,他的天才的靈感,他對於理念的狂熱,無不讓讀者想起現實中的藝術家。他必定在月球的隱蔽處見到過真正的光,所以他同世人格格不入,唯有月亮的臨近,才能給他帶來生活的激情。這位聾表弟,似乎就是為這每月一次的生命漲潮而活著。他並且在最後,當真正的絕望降臨之際,以他無比高超的技藝和永恆不破的決心,向人們全面展示了人性之美,理想之永存。
那由幾百根竹竿連線,依仗奇異的力量伸向遙遠飄緲的月球的感應器,本身也傳遞著如電流般強烈的自由渴望。受到刺激的月球立刻加入了這場遊戲,距離的障礙於一瞬間徹底消失。高難度的追求的寫真畫面,再現了藝術和藝術家在當今的生存狀況,即,絕境正是無限希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