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訓所在 目的是個問題 (第3/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6]</small>
比如市易法。
讀過本書第二章就知道,市易法是直接導致王安石首次罷相的一項改革,從皇太后到士大夫、大老闆到小市民無不咬牙切齒。這四種人看法一致實屬罕見,此法變成過街老鼠卻不能只怪執行官呂嘉問。事實上王安石已直認不諱,本項改革就是要與民間資本爭奪利潤。只不過在他看來,由於政府利薄,商人利厚,所以不必有道德和心理的負擔。<small>[47]</small>
國進民退啊!難怪民怨沸騰。
問題是,何以如此呢?
因為王安石是一個國家主義者。在他心目中,國家利益是高於人民利益的,更高於個人利益。因此,即便其新法確有利民和富民的考慮,那也是次要的。民眾就算得了方便和好處,也是搭便車。首要目的,是富國強兵。
既然如此,王安石當然不會在乎民眾的滿意度了。保甲法試行時,開封知府韓維報告,農民為了逃避做保丁,竟有自己砍斷手指甚至手腕的。皇帝大吃一驚,王安石卻輕描淡寫地表示,這種事就算有,也不足為奇。他還說,如果什麼事情都聽老百姓的,君主和官員的存在還有何意義? <small>[48]</small>
這就簡直近於冷血。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45b17.jpg"/>
<blockquote>此圖上的廣告招牌為“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出自《清明上河圖》。宋代民間商業繁榮,店鋪廣告也隨處可見。</blockquote>
一方面是冷酷,另方面是小心眼。青苗法也好,市易法也罷,說白了就是見不得民間賺錢。是啊,青黃不接之時反正會有人放貸款,貨物出進之間也反正會有人賺差價。於是很簡單:與其讓民間佔便宜,不如讓國家得利益。
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奧秘就在這裡。
看來,透過做大蛋糕來豐盈國庫,至少一時半會是不予考慮了,因為那來得太慢。立竿見影的辦法,還是重新切分蛋糕。被王安石一眼看中和死死盯住的,是民間的貸款利息和商業利潤。而且,由於這裡說的民間資本已被貼上“兼併之家”的標籤,所以也不必有道德和心理的負擔。
兼併在中國是個奇妙的詞語,是褒是貶天上人間。比如秦始皇的兼併叫統一大業,商人和地主的就十惡不赦。其中奧秘,恐怕只能用馬克思的觀點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