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1932年10月 中央蘇區寧都 (第3/5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就口出高言……”
“我正洗耳恭聽……”
兩人都開心地大笑。這是發自心靈深處的真正的笑。兩個人不分高下,不分身份,不拘禮節,敞開襟懷,親密無間,無所顧忌,縱情豪放,暢所欲言,只有最純潔的友誼、最純真的心靈才能如此。他們是可以互相見真心的!這種極為輕鬆的氣氛,就像一個人從窒悶得難以承受的屋子裡突然衝出門外,做一次痛快的深呼吸,哀極而笑,樂極而哭。
他們兩人表現得如此愉快,那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寧都會議的嚴峻性,不過是藉此寬展一下鬱悶難舒的心境。
“任何複雜的局面,並不是今天才有,自古皆然,所以溫故而知新……”陳毅端茶自飲,談話開始嚴肅。
“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周恩來也飲茶,“這是《荀子·性惡》中的話。那時,他已經用整個心靈去體驗人生之多艱了。”
“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了歐洲的古典哲學,不懂得中國古典哲學的人,把握馬克思主義就很容易變成教條主義者。”陳毅大發感慨,“毛澤東同志運用中國古典哲學達到了揮灑自如、出神入化的程度。我是佩服的。”
“萬事翻覆如浮雲,古人空在今人口。”周恩來不願意太具體化,因為當前的嚴重政治態勢是令人觸目驚心的,“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的話是對的:‘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聯共如此,中共亦將如此,誰也無法避開……”周恩來回想起黨內歷次嚴酷的鬥爭,心情黯然而又沉重。
“這就是我要講的重陽登高的典故了。”陳毅講得極其嚴肅,“這是南朝時的傳說。據梁吳均記載,說汝南地方有個叫桓景的人,跟隨當時的哲人費長房遊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忽然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難,你要趕快避難,並告訴他避難的方法……
“桓景就讓家裡人各做一個絳色布囊,盛滿茱萸,掛在胳膊上,在九月九日這天,登高山飲菊花酒以避災難,心裡卻並不全信。傍晚回家,果然禍已發生,家中所有雞犬牛羊盡皆暴死。得此驗證,費長房說:‘物代人也。’”
周恩來嘆息道:“是為犧牲。殺牛羊以代人受禍,這是人性的自私,也是人性的殘忍。”
“如今世人重陽節登山皆為喜慶遊樂,當初卻是避難!”
“後人總是願意化悲劇為喜慶。就像端午節賽龍舟,屈子見了也不知什麼滋味。也許又賦新《離騷》了。”
“後人把歷史悲劇化成喜劇,也許是精神生活的必須,”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