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之四:巨坑專案 (第2/5頁)
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務”。
至於“海量物聯網”,如今北上廣深都被打造為“智慧型城市”,各種基礎設施都被移動寬頻連線起來。包括路燈、電錶、水錶、紅綠燈、垃圾桶等等等等,哪盞路燈壞了、哪段水管漏了、哪個垃圾桶滿了,管理者坐在控制室就能判斷。
如果再結合天網系統,那就更加牛逼。哪家的孩子、老人走丟了,只要不在太偏僻的地方,天網加上影象識別技術,分分鐘給你自動搜尋出來。
而VR和AR技術的應用,則需要藉助“增強型移動寬頻”。
5G的理論下行峰值超過10GB,足以支撐AR/VR使用者的互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維揚玩的那款虛擬網遊,只要不是過於複雜的場景都非常流暢。
而且現在北上廣已經在鋪設6G網路——嚴格來說是5.5G,就像當年的2.5G一樣,從效能上有一定提升,但還沒有達到飛躍換代的程度。
早在2015年,就已經出現VR電影,接著又出現AR電影。
影視行業本來就屬於資本樂園,在5G網路普及之後,全球的大型娛樂公司,以及許多風險資本,都在瘋狂往VR和AR電影領域砸錢。砸到現在,90%以上的專案都虧了,而且是虧得血本無歸。
AR電影勉強還算成功,已經有公司在推廣“AR放映廳”,只差一部超級熱賣的AR電影就能飛速發展——就像《阿凡達》之於3D放映廳。
但VR電影,就完全是個坑了!
技術方面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可是VR與電影天生犯衝。就像性格不合的一對男女,非要強行綁到一起結婚,婚後生活慘烈得根本沒法看。
電影的本質是框視覺,每個景別都有特定表現功能。籠統來說,遠景拍氣氛,中景拍動作,近景拍情緒。而VR的特點是沉浸感,需要帶入特定角色人物,再以這個人物的主視覺去融入場景——景別沒法轉換。技術上可以轉換,可一旦轉換又失去了VR的沉浸感,特別出戏!
還有電影的空間感和剪輯效果,也跟VR技術很難融合。
這幾年,中外都拍了不少VR電影,在影院上映的全部撲街,移植到個人VR裝置的盈虧參半,只有中途改做VR單機遊戲的賺了不少。那玩意兒拍出來根本不像電影,更像是一款VR體驗遊戲。
說得更簡單一點,戲劇是演員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VR是觀眾的藝術。
VR電影和電影的差別,就像電影和戲劇的差別,根本無法用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