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井烹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是在京城,而且九千歲府上也不可能非常的悶熱,但皇帝的裝束並未引來太多的詫異之色,不這麼穿的確是很熱——天氣的確是一年比一年熱得要快、要急的。這一點從溫度計上就可以看出來了——這也是去年買活軍披露在報紙上的製作辦法,只要有高純度的水銀,以及燒造得很細的透明玻璃管,那麼便可以自行製造溫度計,不論是室溫還是體溫,都可以測量。
對於溫度的測量,自然也是眾人很好奇的一個領域,尤其是買活軍自從介紹了溫度計的製作之後,便經常在農事那一欄裡介紹一些需要溫度測量的農業機巧,尤其是一些新作物,如土豆、玉米,雖然不是買活軍把它們帶來,此前便有傳播,但是這些作物的習性,是本朝人尚且還不清楚的,因此買活軍的介紹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什麼時候發芽,什麼時候栽種,什麼時候追肥,什麼溫度應當有什麼樣的表現,當文章內的溫度明瞭到數字的時候,各地的農戶便都可以運用起來,加以參考,而不是簡單地用‘因地制宜’來帶過。
對於農事的重視,在敏朝是可以碾壓一切的,雖然《買活週報》很多時候在公開的輿論場是個沉默的、黑洞般的禁忌,沒有人會公然承認自己有讀報的習慣,但皇帝下令讓匠造司試做玻璃溫度計的時候,朝野間罕見地沒有絲毫反對之聲。
經過半年多的嘗試,小指頭一般粗細的水銀玻璃溫度計終於可以實現自產——雖然測量依舊不是非常的準確,而且刻度是後畫的,採用的也是很笨的辦法。那便是根據沸水的溫度是一百度,人的體溫是36度,進行兩個標刻,隨後便均分兩個標刻間的距離,再補上刻度,如此,誤差個一兩c很常見。
而且,玻璃溫度計的生產速度是很慢的,因為每一根玻璃的粗細都不同,而且每一次進行刻度均分的尺子也未必相同,為了讓每一根都準,便不得不每一根都標測……這東西賣得很貴,不是普通百姓能負擔得起的,一根要三兩銀子多,但各地還是很多人家託來京城的親戚求購,買了以後,用棉花仔仔細細地包裹著,送回到自己家裡去。
不過,皇帝這裡並不用自產的水銀溫度計,買活軍送了他兩個溫度計,都是仙器很典型的樣子,小小的白色‘塑膠’,方盒子裡閃著幽光,顯示著此時的溫度,讓人實在是愛不釋手。皇帝一旦得到了這個溫度計,便立刻讓小中人們每天早晚測量溫度,記錄下來,包括京城裡許多官署,只要分到了溫度計,便都開始每日記錄溫度了,甚至還學著買活軍的辦法,不斷的製表——而因為要製表的關係,便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