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二十六日,一幅反映社情民意、描繪民間疾苦的畫卷送達御前,圖中的景象觸目驚心慘不忍睹:開封城外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流亡的難民扶老攜幼蜂擁而至,個個面有菜色體無完衣。他們賣兒賣女典當老婆,也只能換來一些麩皮和粗糧勉強餬口,沒有家人可賣的便去吃樹皮草根,餓死在城下只是遲早的事。
這跟《清明上河圖》可完全兩樣。
獻圖的是一位小官,名叫鄭俠,職務是安上門監,也就是為皇帝看大門的。鄭俠在奏摺中說,這些都是他每天在城樓上親眼所見,畫出來的還不到百分之一。帝輦之下,慘狀尚且如此;千里之外,真不知是什麼樣子!
神宗皇帝潸然淚下。<small>[1]</small>
其實皇帝對此應該早有思想準備。因為從上一年的七月開始,許多地方就沒能出現有效的降雨,全國性的旱情竟然延續八個月之久。對於農業帝國,這無異於沉重打擊。何況按照西漢董仲舒天人感應的觀點,自然災害是統治者不修德政的結果,也是上天的警示和譴責,必須有人負責。
輿論的矛頭迅速指向王安石。
王安石是在熙寧二年(1069)二月,開始厲行史稱“熙寧變法”之改革的,到鄭俠獻圖時已經五年。五年來,反對的聲音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此刻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道理也很簡單:旱情的嚴重即便不是由於王安石的倒行逆施惹怒了老天爺——這當然並不可能,那麼顯而易見,他的變法無疑加重了災情,也使人民群眾的生產自救沒了希望。
鄭俠就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百姓早就家無隔夜之糧,為什麼還要戴著枷鎖去砍自己的桑樹,拆自己的房子?就因為要償還王安石逼他們借的國債,繳納王安石新設的稅費,而原本應該用來救濟災民和平抑物價的專項基金,卻被王安石挪作他用,為政府斂財了(詳見後文)。
如此新法,豈非天災之外的人禍?
因此鄭俠毅然提出:懇請陛下罷禍國殃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如果陛下行臣之言,十日之內還不下雨,請將臣在宣德門外斬首示眾,以正欺君罔上之罪。<small>[2]</small>
皇帝被這個不怕死的福建福清人打動了。上朝時,他將這份奏摺和這張圖交給宰輔們看,還問了王安石一句話:這個名叫鄭俠的人,愛卿你認識嗎?
王安石答:是臣的學生。<small>[3]</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