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箭在弦上 變法迫在眉睫 (第2/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折節下士,海納百川。
這種作風他一直保持了下來,以至於朝中大臣爭論不休時難免舉棋不定,對王安石的支援也不能一貫到底。但這裡面其實情況複雜,更不能說是他的道德缺陷。
然而說到立功,就意見分歧。變法派認為他有功,反對派認為他有過。此時臨朝聽政的又是反對派的後臺老闆高太后,只不過當媽的不方便罵兒子,其他人更不敢,便只好含糊其詞,宣佈“不知說什麼才好”,上廟號曰神宗。
那麼,宋神宗不該變法嗎?
不,應該,而且可以說是迫在眉睫。
最嚴重的問題是國庫空虛。神宗繼位三天,三司使(國家財政委員會主任)韓絳等人,就給皇帝陛下交了一份財政狀況報告,奏摺裡赫然寫了八個字:
<blockquote>百年之積,惟存空簿。</blockquote>
也就是說,賬上一文錢都沒有。
沒有錢的原因在《大宋革新》一卷中已經講過,帝國的財政收入都用來養官、養兵、買和平了。比如四年前為仁宗皇帝辦喪事時,由於給文武百官和首都駐軍賜酒賜肉,開封地區弄得一隻羊都沒剩下。呵呵,一次賜宴就能用光京師全城的羊,官員和軍隊的人數之多可想而知。<small>[18]</small>
但是沒有辦法。趙匡胤留下之“祖宗家法”的核心思想是維護皇權,基本國策則是能花錢買就花錢買。於是,契丹和西夏那邊每年要交歲費,文官集團的人數和俸祿也要逐年增加,罪犯和難民則編入廂軍養起來,免得他們造反。也就是說,為了維穩,趙宋官家只能天女散花般地撒銀子。
這樣花錢,誰扛得住?
沒錯,北宋經濟是繁榮的。可惜,經濟增長的速度永遠趕不上開銷的增長。據統計,仁宗皇祐年間,國家財政收入三千九百萬,支出一千三百萬,佔收入的三分之一。英宗治平年間,收入四千四百萬,支出八百八十萬,佔收入的五分之一。到了神宗的熙寧年間,收入雖達五千零六十萬,支出卻也是五千零六十萬,竟佔收入的百分之百。<small>[19]</small>
請問,神宗這個皇帝可怎麼當?
何況這還只是說法之一。另一個統計數字卻顯示,英宗時期朝廷便已入不敷出,僅治平二年(1065)的財政赤字就達一千五百多萬,其中非正常開支一千一百五十多萬。這個數字跟前面的說法差距甚大,很難判斷孰是孰非,卻雄辯地證明當時帝國的管理實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