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箭在弦上 短命的改革 (第3/5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乎,居然說:災害是常有的事,就連堯舜和商湯也無法避免,只要修人事以應天災就可以了,不足為慮。
神宗皇帝大為驚詫。他說:這難道是小事嗎?朕之所以如此恐懼,就是擔心人事有問題。<small>[8]</small>
王安石還是無動於衷。
於是皇帝覺得,也許該聽聽韓維的意見了。
韓維的身份比鄭俠還特殊。他是宰相韓絳的弟弟,也是王安石的恩人,宋神宗的老師——如果可以那麼說的話。事實上,神宗還是郡王的時候,韓維就是他的身邊人。而且,每當後來的皇帝對韓維的議論發出讚歎,韓維就會說,這不是他的主張,是摯友王安石的遠見卓識。可以說,沒有韓維,神宗恐怕就不會那麼看重王安石,也不會有熙寧變法。<small>[9]</small>
因此,神宗在延和殿召見了韓維。
皇帝問:天久不雨,朕五內俱焚,該怎麼辦?
韓維答:很簡單,廢除王安石的新法。
如果說,在最後的時刻,壓倒駱駝只需要一根稻草,那麼,當這樣一棵大樹倒下時,駱駝已無生存的可能。皇帝也不再猶豫。他對韓維說:好吧,就由你來擬詔。<small>[10]</small>
詔下。三天以後,大雨。<small>[11]</small>
這當然未免太有戲劇性,因此未必可靠,就算屬實也是湊巧。但此事被史家大書特書一傳再傳,卻充分體現出他們對王安石變法的態度。可以說,那種憎惡,那種快感,那種幸災樂禍和咬牙切齒,簡直就是溢於言表。
對於鄭俠來說,這卻是及時雨,至少救了他一命。不過這位敢於直言的小官,還是被王安石的黨羽流放到英州(今廣東省英德市),只是由於神宗的保護才倖免於死。<small>[12]</small>
王安石也離開了相位,被貶為江寧知府。儘管這並不是最後的結局,他本人也在十個月後官復原職,但顯然已經風光不再,與皇帝的關係也大不同於前,以至於在一年多以後再次被貶到江寧,永遠離開了政治中心。
失去了這個主心骨,改革其實已難進行。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44S35.jpg"/>
又過了八年半,元豐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卒,享年三十八歲。太子繼位,是為哲宗,年僅十歲。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