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意孤行 失敗的開端 (第3/4頁)
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更是當時士大夫的共識。所以,呂誨此前還彈劾過韓琦和歐陽修。現在,王安石的問題顯然比這兩位更加嚴重,呂誨便決定重磅出擊,高調彈劾。
<small>[5]</small>
彈劾的奏摺洋洋灑灑,開宗明義就說:大奸似忠,大詐似信,而王安石就是這樣的人。接下來,呂誨列舉了王安石的十大罪狀。平心而論,這十大罪狀基本上是小題大做再加捕風捉影,根本沒有說服力。可惜在當時,危言聳聽和無限上綱是士大夫們進行政治鬥爭的慣用手法,呂誨也給王安石結結實實地扣上了這樣的帽子:外示樸野,中藏巧詐。
結論則很簡單:
<blockquote>誤天下蒼生,必斯人也。</blockquote>
罪名如此之重,王安石只能再次提交辭呈。
這時,應該是熙寧二年五月三十日,也就是王安石面見皇帝的第二天。神宗的反應也很迅速,他立即封還辭呈並且下詔說:昨日朕已面諭愛卿,今天卻又收到奏摺,實在讓朕嚇了一跳。天下之事需要改革的不止一件兩件。如果每件事都要這樣折騰,那還怎麼治理國家?愛卿只要考慮如何做好本職工作就行,用不著理睬那些胡說八道!<small>[6]</small>
皇帝態度明朗,提交辭呈的就只能是呂誨。
不過,神宗並不想處分呂誨。他對宰相曾公亮說:如果將呂誨貶職外放,只怕王安石心中不安。沒想到王安石立即回答說:臣早就以身許國。只要陛下處分得當,臣絕對不敢沽名釣譽,假裝避嫌,假裝清高,干預人事安排。<small>[7]</small>
王安石說這話時,心中一定充滿怨恨。
神宗無奈,只好罷免呂誨。
接替呂誨的,是翰林學士、開封知府呂公著。<small>[8]</small>
呂誨失敗了。但這並不是他個人的失敗,而是所有反對派的失敗,同時也是變法派的失敗。事實上,王安石的勝利是表面上的。他雖然保住了職位和權力,而且職位還會再上升,權力也會再加大,卻失去了人心。包括被他引為知己推薦給皇帝取代了呂誨的呂公著,後來也要跟他翻臉。
可以說,這是一個失敗的開端。
這就必須找出失敗的原因,也必須從四個月前說起。
[1]見《宋史·呂誨傳》、畢沅《續資治通鑑》卷六十六熙寧二年六月丁巳日條。
[2]以上見楊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