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我的青年時代,我常常旅行;我喜愛的國家是義大利。1911年我到印度去……對於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的研究,就如同我父母的家庭浸染著的虔誠的基督教一般,給予我極大的影響。我的政治信仰是屬於民主的,我的世界觀則屬於自我主義者。我畢生所孜孜從事的,吸引我以及實際上形成我的,並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個人的難題;我所深惡痛絕的,就是那企圖使個性屈居於傳統群眾逸樂下的新歷史。”——這段話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的抒情詩人、小說家、論文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自述。
黑塞於1877年7月2日誕生在德國黑森林的卡爾夫(Calw),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家庭裡。他的父親約翰涅斯·黑塞(Johannes Hesse),還有他的祖父,都是曾經在印度佈道的傳教士。當黑塞13歲的時候,他就決心成為一個詩人,而對學校的功課失去興趣,結果被迫離開墨爾布隆(Maulbronn)的神學預備學校;後來,在類似的情形下,他又離開位於堪斯達德(Cannstatt)的高等學校。可是當他在卡爾夫當鎖匠,以及在杜賓根(Tübingen)和毗鄰德法邊境的瑞士城市巴塞爾(Basel)做書販的那些日子裡,他卻又狂熱地以閱讀來教育自己。
黑塞的故鄉卡爾夫是個充滿田園美景的地方,也是他早年許多小說的背景。他的第一部小說是《赫爾曼·洛雪爾》(Hermann Lauscher,1901),但他的第一部成名之作是《彼得·卡門青特》(Peter Camenzind,1904,即《鄉愁》),而自此書獲得成功之後,他就一直以鬻文為生,未再從事他業。《彼得·卡門青特》和《在輪下》(Unterm Rad,1905,即《心靈的歸宿》)一樣,都是以直接而迷人的體裁寫成的。兩者都顯示出黑塞以會心和敏銳的觀察,來回憶他童年時代的省區景色與氣氛的能力。《彼得·卡門青特》敘述一個來自高地的夢想家的故事。彼得首先在巴黎恣肆於藝術家的頹唐生活,後來終於在聖芳濟(St.Francis of Assisi,中世紀義大利之名僧,但丁《神曲》樂園篇之第十一曲就是頌讚他的)的精神中,找到了他所渴望的率真的內心生活。
黑塞的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