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第1/8頁)
青丘一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是有宗教信仰、篤信神佛的人,面臨這種情況應該會投向神佛的懷抱尋求安慰——譬如舒舒覺羅氏,面臨小女兒已經與她離心的“殘酷”現實,便逃避一般地逃到了山上的庵堂裡,面對觀音尋求庇佑安穩,連催生孫兒的事情也顧不上了。
神佛信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能夠在人心緒不平、有所需求的時候帶來安寧平靜。
可惜敏若不信神佛,甚至因為前世的某些經驗對神佛無甚好感,所以尋求神佛庇佑這條路顯然是行不通的。
她決定另闢蹊徑。
康熙回來之後,發現敏若竟開始研讀《周易》,一時不免有些驚訝,“你怎麼忽然讀起這個了?從前沒見你看過啊。”
敏若鎮定地道:“品味品位其中的哲學道理……其實是容慈開始看了,她有的問題我回答不上,只能背後使勁看了。”
至於容慈為什麼回去看《周易》,康熙深究不到那裡。
這會聽敏若這樣說,康熙很沒有義氣地笑了,拍了兩下敏若的肩,“公主們聰明機敏,朕知道,這一年多難為你了。”
不是你信誓旦旦地忽悠我說我的學問教公主們足夠了的時候了。
敏若唾棄地看了一眼這個過河拆橋幸災樂禍的男人,康熙對上她幽怨的目光,無辜地別開臉,想了想,又道:“朕對這些經史書籍也算有些鑽研,你有什麼不懂的只管問朕就是了。”
“臣妾可真是謝謝您了。”
康熙只覺得敏若口氣有點不對味,他這個純種古代人當然不知道有一個詞叫“陰陽怪氣”,聽到敏若這口氣他還怪想笑的——一般可沒人敢這麼跟他說話,這種語氣多少代表些親近在裡頭。
他又拍了拍敏若的肩,並未察覺出這會的氛圍半點不曖昧旖旎之餘,竟然還有點桃園結拜的義氣在裡頭。
想起回來之後看到的關於敏若與她鈕祜祿家那位老側福晉岌岌可危的母女關係的彙報,康熙輕嘆了一聲,沒頭沒尾地對敏若道:“往後萬事都只管找朕,你已是朕的人、是愛新覺羅家的人,旁的人、事都沒什麼值得你掛心的。”
敏若看了這位皇帝一眼,笑了笑,沒說什麼。
垂眸間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瞭如扇形統計圖一般的三分愣怔、三分悵然落寞與四分欣喜慶幸,前後過渡流暢自然渾然天成,放到後世真是不拿奧斯卡可惜了。
她眼眶適時地微紅,似乎有些感傷,又微微亮著,是溺水人抓住浮木的表情。
康熙愈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