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擴建 (第1/4頁)
尋香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七月, 吉山率領商船浩浩蕩蕩回到了番禺。出發的時候是十艘船,回來的時候則是十七艘。其中七艘是來自波斯的商船,這些船並非來自同一家商號, 而是幾個商號, 跟著吉山的商船一起來的。
在吉山的引薦下,蕭彧親自接見了幾位波斯商人。吉山和閔翀幫忙做翻譯, 雙方相談甚歡。
蕭彧尤其注意了波斯人寫數字的方式, 居然並不是阿拉伯數字,而是羅馬數字。
蕭彧仔細想了想,他從前讓閔翀去波斯的時候留意當地人的語言文字習慣,他帶回來的也沒有阿拉伯數字,難道是阿拉伯數字還沒被髮明?抑或是還在印度沒有被阿拉伯人發現?這其中的細節他就不得而知了。
看來這阿拉伯數字還得自己編啊,以後若是跟印度數字重合, 只能說是巧合吧。
蕭彧接見完波斯商人後, 為他們簽發了通商令, 允許他們來廣州、崖州與交州等地經商。
這些波斯人是天生的商人,他們的足跡遍佈南歐、北非、中亞甚至遙遠的東亞,哪裡有利益,他們就往哪裡去。
早在西漢時期,他們就透過陸路抵達了中原,與中原人交換貨物,用優良馬匹、香料、珠寶等換取他們所需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等。
兩漢之後, 中原大亂,無力控制西北地區,西北地區在不同的胡人政權手中頻繁易手, 扼斷了波斯與中原地區的通道, 路上絲綢之路被迫中斷。
但還是有小部分勇於冒險的商人透過海上抵達中原, 繼續著海上絲綢之路。然而大海要比陸地的風險大得多,走這條路的很少,很少有像蕭彧這樣以官府的名義進行大規模出海貿易的。
蕭彧此舉,實則是鼓勵了兩地的貿易,也給本國的商人起到了示範作用,他們也可以像朝廷和波斯人一樣,開船出海,去跟海外的商人進行商貿。
畢竟最近官府與波斯人在番禺城中售賣的貨物實在是叫人眼饞,不僅商品琳琅滿目、稀奇古怪,價格也讓人眼紅得不行。
以官府的名義開店是蕭彧的決定,這個決定提出來的時候,遭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反對,理由無非是士農工商,商為最末流,朝廷怎麼能夠摻和進去呢,實在是太掉價了。
閔翀就直接在朝堂上打起了算盤:“諸位大人覺得行商是掉價的事?那我們就來算算賬吧:諸位大人知道自己的俸祿是多少吧?朝中一年要為官吏與學塾夫子支付多少俸祿?養兵一年要花費多少銀子?錢從哪裡來?光靠收那點糧食就足夠了嗎?諸位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