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打老虎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公子風流 !
高爐設定的地點在不遠處一處河流的上游,當地人稱這河為枚河,名字很好聽,下游便是梅花湖,是紫金山附近的一處湖泊。
這高爐足有三丈,是根據郝風樓的要求堆砌而成,為了防止散熱,郝風樓命人在內部砌有一層半米厚的耐火磚,因此這爐子極大,在半腰時,又讓人沿著爐壁堆砌了石屋,屋裡已堆了不少的焦煤。
這樣的高爐與尋常造作局的高爐不同,一方面是增加了長度,另一方面爐壁也加寬了不少,這種高爐已經頗有些近代高爐的雛形了,爐底四周和上部為碳磚,下部為粘土磚;整個爐子足足有四人高,半個屋子大,下方有一個進風口,值得一提的,則是木匠們做出來的鼓風機。
鼓風機和高爐一樣,同樣巨大,鼓風機出現於東漢,採取的是水排動力,即選擇湍急的河流的岸邊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個轉軸,上下兩端各安裝一個大型水輪,在下水輪的輪軸四周裝有葉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轉變為機械轉動的裝置;在上臥輪的前面裝一鼓形的小輪,與上臥輪用“絃索”相聯;在鼓形小輪的頂端安裝一個曲柄,曲柄上再安裝一個可以擺動的連桿,連桿的另一端與鼓風箱相連。這樣,當水流衝擊下臥輪時,就會帶動上臥輪旋轉。使得和它相連的連桿運動,連桿往復運動,使排扇一啟一閉,進行鼓風。
這幾乎是現代鼓風機的雛形。自然,郝風樓在鼓風箱進行了某些改進。採取的是雙向鼓風,裡頭的活塞也想辦法充實,風力更大。
利用水利鼓風,不但解決了人力緊張的問題,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當然,能弄出這麼個東西來,一方面要感謝自己的老祖宗,郝風樓花了不少功夫。才找到漢時相關的資料,而另一方面,自然是郝風樓的物理知識,作為穿越者,雖然不能研究出複雜的機器,可是根據一些基礎的物理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卻是手到擒來。
排水的風輪與鼓風箱已經連線在了一起,高爐中的焦煤也已經引燃,鼓風機在水流的帶動下,開始咔咔隨著曲柄運動起來,箱口立即呼呼的吹出風來。
郝風樓鬆了口氣,原來還怕那些木匠壞事。想不到這些傢伙竟是一次成功,倒是差點小看了他們。
水流湍急,鼓風機的出風也是連綿不絕,而且風力極大,出風的箱口正對高爐的風口。頓時,原本只是冒著黑煙並沒有完全燃燒的焦煤迅速開始啪啪作響。爐子裡的焦煤立即燃燒。
郝風樓不能測試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