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換個調子唱吧 (第3/3頁)
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且喜愛的德意志特性所給他的喜悅。他在思想的世界中,在內在自由和智性良知的世界中是世界公民和愛國主義者,在他思想的最佳時刻,他站得那麼高,每個民族的命運不再以單獨的面目出現在他面前,而以隸屬於總體運動中的一員的面目出現。
人們儘可以責備這種態度是冷漠的理性主義,在危險的時刻沒有它說話的餘地,然而,這卻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與哲人所仰賴的精神。此刻我們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多提提這種精神,提提這種精神對公正、適度、仁愛和光明正大的促進和鼓勵。難道我們要走到那一步,德國人需要有勇氣才敢於承認一本好英國書比一本壞德國書要好?交戰國有保護俘虜不殺俘虜的精神,難道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會羞於我們哲人所具有的那種精神?那就是當敵人有和平的傾向並且所帶來的是好事時,知道珍惜,不認為他們是敵人的精神。戰爭過去之後該怎麼辦?我們大家現在已經有些擔心,擔心到時旅行和精神文化的交流會衰退。到時誰該出力去改變那種狀況?誰來使得人們重新互相理解、互相承認、互相學習?如果不是我們這些現在坐在書齋裡而知道我們的弟兄正在戰場上的人,又該是誰呢?榮譽歸於那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人!我們其他對家鄉懷好意、對未來有信念的人,我們的任務是保持住一些和平,架起橋樑,尋找道路,而不是跟著去打(用筆)而使得歐洲未來的基礎受到更多的震撼。
還有幾句話對為數不少的人說,他們因著戰爭而絕望難過,感到文化和人道主義精神都因此全被摧毀。自有人類的歷史就有戰爭,沒有理由相信如今戰爭會遭到廢止。只因習慣於和平的時間長了,我們才會受到假象的誤導。只要大多數的人還未能進入歌德那樣的精神王國,戰爭就仍然會有。很長的時間內仍會有戰爭,說不定永遠會有戰爭。然而,克服戰爭一如既往是我們最神聖的目標,這也是西方基督教道德文明的最終目標。研究如何防治瘟疫的科學家,不會因為新的傳染病流行就放棄他的工作。那麼“世上的和平”以及人類之間的友誼就只能是我們最高的理想。人類的文化因著獸性的本能昇華為精神活動,因著羞恥之心、幻想和知識而產生了文化。生命值得去活是一切藝術最終的內容,也是藝術給人以慰藉的緣由,雖然對生命的讚頌也註定會逝去。愛高於恨、理解高於憤怒、和平高於戰爭,這些應該是這不祥的戰爭深深地印在我們身上的東西,應該比我們平時所感到的要深得多才對。否則,它又有什麼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