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全靠肩挑手抬的,而且勞動力數量也不太多,怎麼可能維持懸河?
所以改道是正常的……可是幾十年內就幾易其道,而且水患連年,就不大正常了。
“怎會如此?”武好古追問。
“因為,因為。”米友仁支支吾吾,不肯說下去。
“是因為黃河北流。”西門青替他答道,“黃河自己要向北而去,往遼國境內流淌。”
黃河北流?
武好古想了想,終於記起這回事兒了。
黃河好像在真宗年間就改了回道,造成了若干中小規模的水災,不過對宋朝的救災能力而言也不是甚大事兒。可是由於這次改道卻引出了一個聳人聽聞的論調:黃河有可能北流入遼,而遼兵將會順流而下直赴開封!
這可真是太可怕了!契丹大兵沿著黃河,飛流直下,大宋可就要亡國了。
而這一論調,逐漸就成為了士大夫的公論,到了仁宗朝的時候,仁宗皇帝和在朝諸公終於忍受不了黃河繼續改道向北的可能性了。於是想要人定勝天,不惜一切代價讓黃河東流。
結果黃河東流工程剛剛開始就立竿見影發生水災,到嘉祐元年終於發生了大決口,決口之後黃河在開德府境內就一分為二,一路向東,一路向北。
不過這事兒還沒完!
到王安石掌權的熙寧年間,在王安石的領導下,大宋朝廷繼續折騰黃河,堵塞了“兩條黃河”中北流的一條。結果熙寧二年、四年兩次大決口。
然後沒有辦法,王安石決定恢復二股河原狀,好像還有人發明了一個清淤泥的東西名叫什麼鐵龍爪的,以防止河沙淤積,不過肯定是沒有用的。沒過多久,宋廷再次腦抽,又開大工堵北流黃河,想讓黃河回到故道,再用鐵龍爪疏浚河道。
結果熙寧七年又決口,還鬧大發了,黃河奪淮入海,淹了四十五個縣,沖毀田畝三十萬頃!
到了元豐年間,大宋王朝仍然相信人定勝天,繼續折騰大河,結果繼續決口,弄得宋神宗都灰了心,放棄了治河偉業。
不過到了元祐年間,宋朝又開始折騰,繼續想用水利工程迫使黃河東流。
結果不用說了,元祐八年黃河北流決堤,又是一通大水。不過宋朝君臣卻因此決定堵塞北流河,迫使黃河東流。元祐九年,也就是四年之前,黃河再次決口改道,再次一路向北,流入了宋遼界河(後來的海河)。
馬植瞧著眼前這一片荒蕪景色,忍不住感慨道:“幾十年水患人禍,歸根結底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