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八方支援 (第4/4頁)
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民政部門的登記名單上,有沒有別有用心甚至居心叵測的人。
而頭痛的,則是原本就緊張的災區供應狀況,會不會因為急劇增加的志願者人數而顯得不堪重負。
這種疑慮,廣泛存在於災區各級幹部們的頭腦中,其實這是源於他們對志願者這個概念的陌生。
最初階段,整個蜀都市,負責登記和接待志願者的工作人員只有五十人。
這樣巨大的反差。背後所顯示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對志願者的熱情估計不足。
雖然多數志願者為救災工作做出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其中也發生了一些因情況不明而出現的過激場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三日下午到十四日上午,大量超出接待能力的志願者的湧入,而各地民政部門只能採取傳統的登記註冊之類的形式來進行管理,肯定應接不暇。
這種方式,肯定與如火的災情和志願者們急迫的心情形成尖銳衝突。
後者認為這是相關部門的官僚作派,而前者則認為志願者不願意接受管理。
二者之間所發生的衝突,除了是因為事情緊急,管理部門人手嚴重不足,還有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志願者和政府相關部門彼此之間,瞭解太少,而誤解,太深。
稍有一點點小小的風吹草動,都會被放大和被誤讀。
很多志願者捐贈的救援物品上,除了寫著“中國,加油”“汶江,雄起”之類留言,還寫下了要將物質送到災區群眾手上,而不是基層政府手上之類的字眼。
這其中所表現出的擔憂與不信任,也是長年憑印象積累下來的。
加上志願者們本身也比較盲目,他們自發行動造成的結果,就是越有名的災區,得到的救助數量和質量越高。
一些靠近路邊交通方便的村莊,被一次又一次重複救助,而一些偏遠的災區,卻因為資訊的閉塞,而被忽略掉了。
這其實是一種長期積累和各行其是之下的矛盾。而災難帶來的,是一次沒經過預演的突然碰撞,讓這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