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孝至卷(3) (第5/5頁)
【漢】楊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雲:“明作哲。”此仁知之哲也。本書問明雲:“允哲堯儃舜之重。”先知序雲:“中和之發,在於哲民情。”此知聞之哲也。溫公未知哲有知聞之訓,又因問語哲、秀對文,哲乃仁知之哲,則答說當與相應,故疑“知哲”字互倒。然古人屬辭,錯綜見義,不必如後世行文之整齊。知哲聖人,義自可通,不須倒置。少儀孔疏雲:“禾之秀穗,謂之為穎。”是秀、穎亦同詁。言智德如此,乃始無忝此名,豈俗學所能冒濫乎?注“深識聖義,是俊傑也”。按:如弘範義,則俊哲猶雲傑出之智。注“禾秀穎則實結”。按:論語:“秀而不實者有以夫?”劉疏雲:“凡禾、黍先作華,華瓣收即為稃而成實,實即稃中之仁也。”
君子動則擬諸事,事則擬諸禮。〔注〕事不來則不動,動非禮則不擬。〔疏〕宋雲:“‘擬’或作‘凝’,非也。擬,據也。言君子不妄其動,乃據事而後動;不偽其事,乃據禮而後事。”按:吳本作“凝”,吳雲:“凝,成也。君子不妄動,動則成於事,事則成於禮。”司馬雲:“擬,度也。動則度其事之可否,事則度於禮為是為非。”按:溫公義是也。動則擬諸事,謂揆之事情,必得其宜而後動也。事則擬諸禮,謂舉事則準之禮制,必有合焉而後為也。
或問“群言之長,群行之宗”。曰:“群言之長,德言也;群行之宗,德行也。”〔疏〕陸士衡文賦李注引此文。宋衷注云:“群,非一也。”音義:“之長,丁上切。群行,下孟切。‘德行’同。”按:宗亦長也。初學記五引五經通義雲:“泰山,一曰岱宗。宗,長也,言為群嶽之長。”
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觀書及詩溫溫乎,其和可知也。”〔注〕發號出令而民說之。〔疏〕“或問‘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曹子建七啟,又求自試表,又顏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李注三引此文,並作“太和”。求自試表注引“乎”作“也”,讀與“邪”同。“觀書及詩溫溫乎,其和可知也”者,宋雲:“言觀書二典,詩小、大雅,見唐、虞、成周之盛信泰和矣。”司馬雲:“言千載之後,觀其詩、書,猶溫溫然和樂,況生其世乎?”注“發號出令而民說之”。按:選注三引此文,並引李軌曰:“‘天下太和’在‘其在唐、虞、成周乎’之下。”今各本皆無此注。經解雲:“發號出令而民說,謂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