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是,方孝孺認為自己識人不清害君王丟掉了江山,更是將李景隆歸類為草包。
李景隆則是認為方孝孺舉薦他為主帥,就是恨他不死。
雙方就這麼結下了樑子。
而一切事情的起因,還要從洪武年間說起。
洪武年間,李景隆時常表現出知兵之事,其讀書通典故,再加上還長了一副好皮囊,所以深得明太祖喜愛。
洪武十九年襲爵之後,多次奉命南下至湖廣、陝西、河南練兵。
經他之手所練之兵,無不以精銳著稱。
尤其是洪武年間湖廣之地經常受到倭寇的襲擾,而李景隆練出來的精兵,時常能夠壓著倭寇打。
再兼其父李文忠乃是洪武朝名將,被朱元璋列為功臣榜第三,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
有其父的名聲鎮壓,再加上他練出來的兵也確實算得上精銳,所以李景隆很快就在朝野博出了一個名將的名聲。
五百一十六章有仇當場報
再後來,就是太祖爺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登基。
到了建文年間,由於老一輩的名將都被朱元璋殺光了,只剩下顧城,盛庸等寥寥將領也是老邁不堪,李景隆名將的名聲便越發響亮。
再然後,就是朱棣奉天靖難,開始造建文帝的反。
這個時候朝廷可用之將少之又少,且大多老邁,像顧成那種七老八十在家養老的老將都被朱允炆揪出來丟去了戰場上。
但光有將還不夠,大軍需要統帥。
這個時候,素有名將之稱的李景隆就進入了所有人的視野。
首先李景隆是名將之後,他在京師時常便在軍事上有著獨特的見解,其次他多次赴地方練兵,所練之兵無一不精。
於是方孝孺便向建文帝舉薦了他。
直到大軍兵敗如山倒的訊息傳回京師,方孝孺才知看錯了人。
但這個時候,大錯已經鑄成。
一直到了永樂朝,兩人更是互相看不順眼,互相彈劾之事更是屢見不鮮。
如果說陳堪和李景隆之間只能算是互坑的私怨,那麼李景隆和方孝孺之間則是已經上升到了政敵,乃至於黨爭的地步,都是恨不得對方不死那種。
陳堪暗自回想了一遍方孝孺和李景隆之間的恩怨情仇,也就能理解為何他要指使徐景昌這麼個草包來鬧事了。
而就在陳堪沉思的當口,徐景昌也尋到了逃竄的漏洞,趁著陳堪沒工夫搭理他,整個人魚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