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至少,能拯救自己的家人? (第1/9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蕭如薰默然無語,他發現即使用最為悲觀的視角去評斷自己的拯救大明之路,也似乎有些樂觀了,皇帝和群臣之間對立之鋒銳,社會矛盾對立之鋒銳,國際矛盾對立之鋒銳,紛紛在萬曆二十年這一年間走上了頂峰,紛紛開始爆發出自己該有的力量,大明朝的垂暮之年無法避免的到來了,而作為武將的自己,無論如何掙扎作為,似乎都無法將大明引入正確的道路。
自己穿越以來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在拯救大明朝還是在為大明朝續命?自己到底是個醫生還是個巫醫?到底所做的一切是改良還是無用功?大明朝究竟有沒有和平解決爭端重新走向繁榮的可能?
俗話都說一切皆有可能,但是這個可能的程度到底能否足夠讓懷揣希望的人看到希望之光?蕭如薰拼盡全力為大明朝拿下一場又一場勝利,奪下一筆又一筆銀子,可是到頭來,朝廷的風波還是將僅有的喜悅衝的一乾二淨。
這邊國戰剛剛打完,那邊政治鬥爭波瀾再起,還是那麼的兇猛可怕那麼的不可一世,彷彿不分出個生死就無法繼續共存下去一般。
皇帝要奪回自己的權力,群臣要守住自己的底線,皇帝要唯我獨尊,群臣要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要走大明的道路,群臣想把大明拉回宋朝的老路,回到大宋那個文人的黃金時代,兩方面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可是誰對誰錯,在此時此刻,真的能分的清嗎?
應該和平共處發展地方建設的時候,卻被政治鬥爭拴住了腳步,應當和諧共處將目光投向外部的時候,大腦和手腳打了起來,最後弄得半身不遂,誰也無法得償所願的解決問題解決爭端,到最後,大明朝的落日餘輝裡,最後一位皇帝殉國,那些爭吵的最激烈的臣子則去發投降。
蕭如薰總覺得,似乎從朱元璋給建立大明朝開始,大明朝就註定了走向滅亡的道路,大明朝推翻元朝不是民族革命,而是週期式的改朝換代,大明朝繼承了太多的蒙元的糟粕,雖然將漢族解放了出來,可是依舊沒能走上盛唐的道路。
朱元璋大抵是想學習李世民的,所以才仿著唐朝的府兵制搞了一個衛所制,然而他沒學到李淵李世民父子性格中寬宏大度樂觀昂揚的優點,卻將自己從底層一路爬到頂層所積累的戾氣注入了大明朝的靈魂之中,縱觀整個明王朝,無論哪個時期,除了建文和弘治二朝之外,從皇帝到群臣,身上似乎都有擺脫不掉的戾氣。
這份戾氣,似乎到如今,也沒能消散。
大明朝的滅亡是天註定的嗎?現在想想,似乎的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