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最大的難題 (第1/3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於妻子兒女和父親的安排,蕭如薰已經和家人有了很細緻的討論,妻子兒女隨著岳父大人南下南京城,在岳父經營的勢力範圍之內受保護,而老爹則跟著老大老二回到延安老家,在老大老二的保護之下可以在延安安享晚年,而且不遠的地方還有大同的麻貴可以幫襯一些,並無大礙。
遠離北京城這個政治漩渦,蕭如薰就能放心的施展手段,至於地方上,說老實話,天高皇帝遠這個說法不是白說出來的,待在京城和待在地方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有些人待在京城可以影響天下,待在地方上就只能終老而死,比如王守仁,如果當初楊廷和沒有把王守仁按在地方不讓他進京,現在的大明又該是另外一種情況。
所以說在京城和不在京城的概念是不同的,京城的象徵意義遠遠超過大明朝的任何一座別的城池,當權者只要手握京師,在如今這個沒有軍閥武將存在的時代,就等於擁有了天下,擁有了大義名分。
但是在地方上也有在地方上的好處,就好比在公司上班,在外地出差和在公司本部老闆的監視下工作也是完全不同的,除了一樣的使命,自由度就相差甚遠,說白了,地方上的官員就像是從中央外放到地方上出差的,各種福利各種補貼不說,還有各種各樣的自由權力。
大明是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皇朝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很強,但是再強的中央政府也有鞭長莫及的地方,受限於交通條件和資訊傳遞條件,距離京師越遠,掌控力就越弱,在更古代的時候,處於統治的角度,才有分封制的出現和產生,分封制的結束實際上是交通條件改善的產物。
大明就更聰明一點,北方有個北京,南方有個南京,分別在兩座城市駐重兵,打造兩套政治班底,以便任何一個出了問題,另外一個還能掌控局面,所以在崇禎皇帝死後幾十年,江南的南明政府還能苟延殘喘,這就多虧了南京的那套政治班底。
大明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度以北京和南京兩座城市向外輻射,北京輻射北方,南京輻射南方,對整個東部中華的掌控力度空前強大,僅次於保甲制度建立以後的滿清,但是這一切,都在越過了嶺南之後發生了些許的變化,從古至今,一直到十九世紀之前,嶺南之地之於中華都是蠻荒的代名詞,此時的大明也不例外。
蠻荒之地不僅意味著窮苦野蠻,也意味著朝廷掌控力度的衰弱,除了基座邊境重鎮之外,大多數地區的官府所能掌握的地方也就一座縣城,除了縣城其他地方全是自治,賦稅老實教,但是其他方面睬也不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