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枯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大哉大明 !

此時,雙方的距離,經過後金巴牙喇們視死如歸的衝鋒,已經很近了。

衝在最前面的後金巴牙喇,距離明軍的大車陣,也就只有五六十步了。而在這個距離範圍之內,明軍的新、舊火銃之間的區別……已經沒有什麼區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了。

不過,若是誠實一些的話,還是能夠找出一些新型火銃和舊式火銃不一樣的地方來的。

新式火銃的銃管所使用的材料,都是大明王朝目前最好的。在經過劉宗敏和劉敏政率領的工匠打造銃管之後,緊接著就在內壁加裝了膛線。

舊式火銃雖然也是加裝了膛線,可那是在銃管放置了一段時間、或使用了幾次之後才加裝上膛線的。而且因為銃管有著很多的先天不足,不僅內徑不統一,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已經開始生鏽。

這些地方,對於沒有實際嘗試過、沒有試射過兩種火銃的人來說,兩者是沒有什麼區別的。可對於一個有經驗的、而且親自嘗試過的火銃手來說,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新式火銃的殺傷力更加的生猛,若是目標正好重疊的話,新式火銃發射出的彈丸,可以接連穿透兩具身體,或是一人一馬。

若是足夠細心,手上的感覺也適當的靈敏的話,在試射新式火銃的時候,你甚至能夠感受到彈丸在銃管中滑行的是那麼的順暢,就連其產生的後坐力都是那麼的溫柔。

若是質量粗糙的舊式火銃,銃管內側不光滑,彈丸在銃管的滑行非常生澀,根本不會舒暢,由此產生的後坐力幾乎每次都不一樣,有時甚至還會出現左右搖擺的現象。

但是,新式火銃雖然穿透力超強,可製作起來也是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且也並非有了充足的物力和財力之後,就能夠敞開了生產,因為,技術,或人力——有著精良的製作技術的熟練工匠——是一個阻礙大規模生產的最大的瓶頸。

尤其是加裝膛線的技術,整個大明王朝的工部,加上從泰西高薪聘請來的技師,總共也只有五六個人能夠掌握。

畢懋康曾經組織了一些大明的工匠,嘗試著在原有火銃上進行加裝膛線。但一來那些庫房中的火銃本來就良莠不齊,不合格者居多,因此根本無法形成產量,而只能因陋就簡。

將那些可以加以改進的挑揀出來,先要針對不同的問題進行適當的修整,然後才能進行下一道工序。而那些根本無法使用的,就直接進了熔爐。這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快穿之感化的正確開啟方式

快穿之感化的正確開啟方式

Lrodkine
來閱文旗下網站閱讀我的更多作品吧!
歷史 連載 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