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一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力系統也是很熟悉,在動力這一方面絕對的專家。
“而且在宇宙當中,因為不用考慮氣動性等等,這宇宙飛船的形狀也是可以隨意的設計,速度等方面也是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如果採用傳統火箭技術來推動的話,倒也真的可行,我們研究不出電漿發動機,可是傳統的火箭技術的話,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周文宏也是跟著發言,技術出身的他的顯得非常自信。
“如果採用傳統火箭技術來當動力的話,計算合理的情況下,前往小行星帶確實可行,不行的話我們還可以帶上空天飛機留條後路。”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向復雲集團這邊學習一下,看看能不能獲得一些技術上的幫助或者支援,我和復雲集團這邊的還算熟悉,他們還是很願意幫助我們華夏自己人的。”
“我們也可以給小行星按照上推進火箭,將小行星軌道改變,這樣也可以實現開採小行星的目的。”
有了邱光明和周文宏開頭,其他一些技術出身的企業家紛紛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激烈的討論起來,討論到有爭論的地方,互相之間甚至開始利用虛擬機器進行資料的計算和對比,以此來證明自己說服對方。
至於像賴松這樣非技術出身的人,此時一個個都只能傻眼的看著他們在哪裡討論,到了這個時候也才明白為什麼太空產業領域內,這些技術出身的科學家、工程師們能夠混的如魚得水了,因為需要用到知識的地方太多了。
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討論開採小行星的事情,這些人也能夠給你上一場物理、天文、動力等等的高階課程,要是沒有一點墨水的話,你甚至連一句話都插不進去。
足足討論1個多小時,這些技術出身的企業家互相之間得出了一個一致的結論,採用傳統火箭技術開採小行星確實可行,不過風險還是非常大。
採用傳統的火箭推進技術去開採小行星,首先這個火箭肯定是非常巨大才能夠有足夠的推力,這也就是說宇宙飛船也必須做的足夠大,攜帶的燃料等等也都將會非常龐大,所以在太空之中能夠進行修正的次數就非常有限,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次數當中完成修正,所有的一切都將會白費。
其次,小飛象宇宙飛船是採用電漿動力,使用的是磁場電池,能量密度大,安全性高,而傳統火箭技術相對安全性就差了很多了,而且體積也很大,需要很大一部分空間來儲存燃料,壓縮了可供使用的空間。
雖然相比起小飛象宇宙飛船來說存在很多的問題和風險,不過理論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