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凡諸侯小國,晉、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後上下慈和,慈和而後能安靖其國家,以事大國,所以存也。無威則驕,驕則亂生,亂生必滅,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誰能去兵?兵之設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聖人以興,孔人以廢,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上面是司城子罕的原話。
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理解,子罕的話坦誠得令人吃驚。在他看來,戰爭就像金木水火土一樣是人類社會所必需的,沒有戰爭,反而毀滅。
子罕說得對嗎?幾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其正確性。人們可以追求和平,但是和平永遠只是短暫的。外部的和平來臨,內部的鬥爭必然要起來。
和平,可以追求,但是永遠不要得到。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看下去就知道了。
【向戌的糗事】
回到家裡,向戌漸漸冷靜下來,這個時候,他開始反思——那時候的人喜歡反思。
他首先想起兩年間的三件事情,分別發生在楚國、鄭國和衛國。
楚國令尹屈建領兵滅了舒鳩,楚康王很高興,就把舒鳩賞給屈建。可是屈建推辭了,他說這都是先任令尹蒍子馮的功勞,於是楚康王把那塊地給了蒍子馮的兒子蒍掩。從那之後,屈建得到了楚康王充分的信任。
鄭國成功討伐了陳國,鄭簡公賞給子產六邑,子產一再退讓,結果最後只接受三邑。
在衛國,流亡齊國的衛獻公成功復位,於是賞給頭號功臣公子免餘六十邑,可是公子免餘堅決不要,最後也只接受了三十邑。
以上的三個人,都是著名的聰明人,他們為什麼有賞賜都不要呢?
想了別人,向戌又想起自己的往事來了。
當初,宋國整個桓族被趕到了楚國,只剩下自己因為跟華元關係好而留下來,並且因禍得福做了左師(見第一三七章)。
自己做了左師之後,貪汙腐敗的事情也沒少做,不過做得比較高明一些。譬如那一次跟荀偃和士匄合夥攻打逼陽,就完全是借重晉國人的力量,宋國人沒話可說。
即便如此,自己這些年來也是風風雨雨,忐忑度日,有被人欺負的時候,也有昧著良心幹壞事的時候。
十年前華元的兒子華閱死了,華閱的兒子皋比還小,於是華閱的弟弟華臣就想侵吞侄子的家產,派人在向戌家附近把皋比的管家華吳給殺了,恰好被向戌給碰上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