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4/6頁)
素昧平生_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段時間要穩定局勢,戒驕戒躁,下苦功夫抓春季生產。
明年糧食產量要再提升,高產糧食試驗沒有問題,你們村的人均下來還差得遠;其次,除去茶葉部分的收入,其餘副業的收入仍舊不夠,上溝村不是開了一個果汁廠嗎,明年收入翻三倍可以辦到嗎?”
蘇葉脆地接下任務,“必須能,請領導放心!”
李秘書順便給蘇葉說了一個小道訊息,“祝山一組同志來上溝村之前去考察了‘大宅村’,他之前對他們讚不絕口,但來了咱們省看了上溝村之後發現你們很靈活。”
“大寨村?”蘇葉懵了片刻。她的腦袋有了一瞬的空白。
她沒有聽錯吧,這個大寨是她印象中那個大名鼎鼎的“大寨”?
六七十年代有句轟轟烈烈的口號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這句口號一直統領到改革.開放前。所謂的“農業學大寨”指的是大寨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當年它被當做全國農業學習的先進物件,全國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張英接過電話,糾正道:“是宅院的宅,不是寨子的寨,他們村和你們村差不多,不過他們村是開採梯田,靠艱苦奮鬥改善生活。”
張英曾經去考察過,大宅的艱苦是真的艱苦,但他們有愚公移山的毅力。兩個村都挺有意思的,都是差不多的地形,山陵、山地多,大宅村把山陵挖成梯田,而上溝村是山上該種茶種茶、該種果樹種果樹,把茶葉遠銷港城、把水果榨成汁開了果汁廠。
祝山被大宅精神打動是很自然的事,但張英認為他們省的上溝村也不差,某些方面成績更優越。上溝村的模式更有生命力,有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高產糧食,還有出口創匯的特色產業,不僅自給自足還有餘力供給周圍。
張英認真地說:“蘇葉同志,省裡要你們盡全力去爭取這個機會。”
名字不一樣,但有“梯田”是十有八九相似!蘇葉冷靜下來,他們要和大宅村一起競爭典型,為什麼不能和他們比?
挖梯田也有弊端,強行改變自然地形,雨水多的年份容易造成山體滑坡。上溝村走的是華西村和小崗村的路,綜合了改革.開放的思想,別的不說,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這就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扶貧的思想路線!
蘇葉聲音清脆地衝話筒喊道:“領導放心!”
……
晚上,大夥做了一頓豐盛的飯給顧向前踐行。顧向前年假只有短短的一星期,明天就要回去工作了。這幾天他們為了應付中央來的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