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子就一肚子憋火,如果再見到他,非得教訓教訓他,什麼叫做長幼有序,什麼叫做在堂兄們面前,要夾緊尾巴做人!
楊文搖了搖頭,直接在掌櫃奇怪的目光中,把楊武拉出了客棧。
“教訓那小子的事情,以後有的是機會。暫時用不著著急。倒是大夫人那裡,交待的事情必須得儘快辦了,萬萬不能得罪。”
楊文一臉思忖道:“以我們的情況,再過不久,就能轉入軍伍,擔任軍中的校尉。這可是千載難縫的機會,不知道多少人爭奪這個‘功名’紅了眼。我們沒有正規的科舉出身,這機會也是我們一生中鯉魚躍龍門的大造化。”
楊文說起“功名”這兩個字,一臉的唏噓。只有真正在外面摸爬滾打了許多年,才能知道“功名”這兩個字有多麼稀罕和珍貴。
文吏不是“功名”,“武吏”也不算功名,甚至“文官”,如果沒有正規的“科舉”出身,也算不得功名。
在大漢皇朝,只有科舉才是正規的出身,只有科舉博取的才算得上是“功名”才會被朝廷所承認。
而“功名”則意味著晉升,意味著前途,也意味著無限的未來。
楊文自問智慧、武功都不差,但是對於“功名”這兩個字也只能望洋興嘆,並不是他資質太差,而是一個正規的“功名”出身實在是太難搏取了。
歷屆的“武科舉”只取那麼七個名額,楊文十七八歲的時候,實力也不差。但武道一重的修為參加武科舉,硬是沒能擠不進那最後的七個名額,最後不得不死心做了“武吏”。
功名實在太難,要不然,兩人也不會走這麼曲折的道路。一個“校尉”的職銜,是軍伍中難得的,獲得朝廷承認的“功名”。
只要謀得了這個出身,以後就是一步登天,貴不可言。遠不是現在的區區一個“武吏”可以比擬。
“我們出身武吏,畢竟不是正規的途徑。就算做了校尉,也比不得那些科舉出身的人,以後擔任正職,最高也不會超過將軍的位置。多少有些不甘啊,大公子快要回來了,我們以後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恐怕……還得落在大公子身上!”
楊文目光睿智道。
談到正事,楊武迅速的平靜下來,一雙虎目忽嚕嚕的轉動。
“那你說我們怎麼回覆,大夫人那裡找不到楊紀的蹤跡,只是讓我們在這裡順便查一查,沒想到還真的就在這裡遇到他。你說這小子該不會真的瞞著大夫人參加了‘童生試’吧?”
楊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