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第3/8頁)
木蘭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宋濂卻有些不理解:“雖臣知曉吳庸的建議一定有問題的,但贓物就該收繳,自古便是如此。他進言收繳賣掉的官糧,難道不是理所當然?”
劉基嘆氣:“別說你,我按照標兒的建議起草這條律令的時候,心中也疑惑不已。還是標兒把其中道理掰碎了教給我,我又去民間查訪了一番,終於明白這條律令的苦心。”
三人行必有我師。現在這一行人,從不因朱標年輕而輕視,經常寫信與朱標討教問題。
劉基起草了許多現在沒用的律令,就是朱標建議的。
未雨綢繆,正因為現在看不出來問題才要立法。等出了問題再立法就會牽涉到許多人的利益,以這個朝廷的效率,估計吵個幾年十幾年都吵不出結果。
比如朱標現在想要的“拼音”,因為涉及傳統和文人的利益,現在還沒吵出個結果來。
劉基沒有多說大道理,只舉了一個例子。
一個貧寒學子的父母賣掉家裡的牛,就為了給趕考的兒子湊一套好一點的筆墨紙硯。
他們去了一家普普通通的賣文房四寶的店鋪,買下了一套店家說“慶賀你們兒子趕考”半賣半送的好筆好墨好紙好硯。
“結果,這筆墨紙硯是一個官宦家中奴僕盜出來的物品。官差追查到了店鋪,又追到了那戶人家中。墨和紙已經用了,硯臺和筆被那家兒子帶去了考場。”
劉基翻看南京周邊案卷翻到了這個案子,偽裝了一番後去走訪了這一家人。他看到的慘景,現在仍舊會偶爾入他的夢中。
“他們自然賠不起好紙好墨的錢,田地和房屋都被用來抵債。”
“那家老人一人懸樑,一人跳河。那家學子趕考回來後,受不了刺激,成了個半瘋半癲的人,靠著偶爾清醒的時候,為村裡人寫字維生。”
劉基苦笑:“對了,那人考中了秀才。若不是他考中了秀才,這個案子根本不會留下案卷。”
連家中能供出秀才的人,就能因為一個“贓物”家破人亡。普通人呢?
宋濂呆愣半晌,聲音顫抖:“若不分情況便強制收繳贓物,恐怕有許多無知百姓家破人亡。甚至可能有人與官府勾結,故意販賣贓物,再去收繳,以強奪他人家產。”
朱元璋平靜道:“標兒說,這是經商中得到的智慧。朕很慶幸,跟著標兒當了一回豪商。”
若沒有經商的經歷,朱元璋肯定也會被這個冠冕堂皇的摺子騙到。
在眼界短淺的普通百姓眼中,上繳贓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