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獎懲制度 (第1/3頁)
仗劍至天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黃得功所做之事,崇禎皇帝都聽到了,但是卻沒有理會,西山藏著太多的機密,越少無關緊要的人知道,越好。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方,能在那裡做事的人,無一例外,其家眷悉數都遷移到西山,搬進西山營建的居住區。
甚至在西山這個地方,崇禎皇帝還籌建了幾座小學堂,叫搬進西山居住區的孩童,悉數進來培養。
“陛下,按照您當初的旨意,武備院所轄的一應衙署,都要根據實際的生產需求,細化成相應的工藝流程,以確保生產的效率。”
走進兵仗局總駐地後,宋應星走上前,伸手介紹道:“此處是火藥生產的原料作坊,量產火藥的一應原材料,都會在各自的區域內,處理並收容各類原材料。
在原料作坊這邊,有大匠師一人,總管生產管理事宜,匠師四人,另還有二十七名各級匠戶,二百七十一名學徒。”
在宋應星的介紹下,崇禎皇帝走在這原料作坊內,說是作坊,實則就是車間,佔地空間是極大的。
想有效提升生產力,在沒有工業的加持下,用流水線作業的方式,細化生產工藝,明確學徒培養制度,是唯一能走的路。
說來叫崇禎皇帝覺得悉數,神州所經歷的戰亂和浩劫太多了,以至於老祖宗傳承的諸多寶貴技藝,都最終失傳了。
像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在先秦時期就被秦國廣泛運用,所生產出的各類軍械、弓弩、箭矢等,為大秦一統神州,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明確這些制度,你們武備院這邊,沒少費心思吧。”
崇禎皇帝一個作坊,一個作坊的視察著,對隨駕的宋應星、焦勖他們說道:“尤其是叫那幫匠戶,將家傳的本事,傳授給外姓學徒,一個個沒少鬧脾氣吧?”
“陛下英明。”
焦勖此時上前說道:“的確是費了不少心思,也幸好有鄧玉函、湯若望他們,在旁提出不少好的良策。
才使得武備院所轄一應衙署,最終都悉數落實這些制度新規,不然想要明確這些事情,只怕要破費些功夫。”
“哦?”
崇禎皇帝眉頭微挑,看向鄧玉函、湯若望他們,說道:“幾位卿家,你們都用了什麼辦法,能解決此事的?”
對待湯若望這幫西洋傳教士,崇禎皇帝的態度很明確,要重用他們,但同時也要提防他們。
像西洋各國最精華的那部分,要及時的嫁接到大明的文明上,融會貫通之後,成為大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