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td> <td>皇十子李慎</td> <td>封申王,後改紀王。懦弱無能。死於流放途中。</td> </tr> <tr> <td>楊妃</td> <td>皇十三子李福</td> <td>封趙王。平庸無奇。得善終。</td> </tr> <tr> <td>楊氏</td> <td>皇十四子李明</td> <td>封曹王。謀反被貶,被逼自殺 。</td> </tr> <tr> <td>王氏</td> <td>皇七子李惲</td> <td>封郯王,後改蔣王。被告謀反,惶懼自殺。</td> </tr> <tr> <td rowspan="2">無名宮女</td> <td>皇次子李寬</td> <td>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薨,無後。</td> </tr> <tr> <td>皇十二子李簡</td> <td>封代王,早薨,無後。</td> </tr></tbody></table>
唐太宗共生有皇子十四名,其中僅兩人(李福、李治)得以善終,令讀史者唏噓不已。《舊唐書》感嘆:“子弟作藩,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可惜這位太子實在不爭氣。太宗皇帝為他先後聘請了數位名師進行教導都無濟於事,以至於徹底失望。他自己則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流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兩年後孤獨地死去。[14]
依照宗法,儲君之位便輪到皇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承乾只小一歲,而且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是父皇一直比較喜歡和看好的。事實上廢太子李承乾鋌而走險,與李世民偏心眼,以及李泰氣焰囂張和步步緊逼不無關係。兵變失敗後,承乾曾對太宗作結案陳述:兒臣貴為太子,還能有什麼圖謀?只不過為泰所逼而已。如果父皇立泰為儲君,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15]
唐太宗心裡不免咯噔一下。
朝中重臣也反對李泰,尤其是已故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和諫議大夫褚遂良。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李治時年十六歲,雖不失為仁愛孝悌的良善青年,卻是出了名的糯米糰子,一點魄力都沒有。唐太宗就曾對長孫無忌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