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江寧,東宋首相官邸。
滿座的東宋文武高官肅然而坐,每個人都看著剛剛發下的一份簡報發呆。而戰時內閣首相文道生則背對著他們,看著高高掛起的巨幅地圖,動也不動。
窗外,是東宋首善的江寧城區,市中心的高樓鱗次櫛比。商業區的店面一間挨著一間,大多氣派體面。工業區則是煙囪林立,機器轟鳴。碼頭上泊著載滿了貨物的內河商船,江面上冒著濃煙的汽船拖拽著一串串的木質貨船,東去西往。
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如此充滿活力……任誰都不會想到,滅頂的災難已經到來了。
東宋南洋大艦隊的主力在龍石島一戰中損失慘重!
失去了三艘一級戰列艦,十艘二級戰列艦,二十艘三級戰列艦……總共三十三艘主力艦,全數戰沉!
這可是東宋海軍半數的主力艦啊!
而和這些主力艦以及三十多艘戰沉的四級、五級、六級艦一起失去的,還有三萬多名訓練有素的海軍官兵……還有東宋合眾國維持戰爭的決心和信心。
由於東宋和大周過往的友好關係,以及大周共和國執行了一百多年的“華夏優先”政策,還有華夏民族所信奉的終極統一思想,都讓東宋的資本家和民眾對大周共和國抱有好感。
在大部分東宋人看來,華夏三雄之間的決戰並不是國戰,而是一場內戰。
一場結束二百多年天下三分的統一戰爭!
而東宋的合眾國體制,又讓江寧朝廷在這場統一戰爭中,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
因為江寧朝廷和合眾會議並不是合眾諸州的上級主管。朝廷和合眾會議對合眾諸州下達的指令不是強制性的。而且合眾諸州在法理上也可以脫離合眾國……
實際上,從東宋立國之日起,維持這個“邦聯制”國家統一的因素,就是屬於東宋朝廷的皇家海軍。
東宋在政治上接近“邦聯制”,在經濟上則是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的海洋國家。國內經濟的繁榮有賴於海外的市場和殖民地的財富……也就是說,東宋的繁榮和富庶,必須依靠強大的海上力量。
而東宋本土的國防,又要依賴海軍長江艦隊。
也就是說,沒有海軍,就沒有東宋合眾國的一切。
而為了維持海軍的強大,東宋的合眾諸州就不得不將“海軍權”完全交給中央,用五十州的財力打造一支足以和大周共和國海軍對抗的海上強權。
因此東宋海軍,才是東合眾國得以凝聚統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