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國逢劫盜 數語達款誠 (第1/13頁)
史傑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h4>一</h4>
那七、八劫質者從樓上眺望,看到甲士們盡皆撤走,心下也頗為奇怪,於是互相交談起來。
可能他們害怕,終於取贖金去了。到底是如將軍利害,不愧為北軍第一射士,箭法如此精妙。即便是當年的飛將軍李廣,我看在大人面前也要甘拜下風。現今又一箭驚退官兵,想來那領頭的國相和楚王也是識貨的人了。賊盜中的一個人誇讚道。
另一個人介面讚道,那是自然,如將軍箭法卓絕,當年在長安秋射大賽中,以純臂力拉動三石大黃肩射弩,二百步外一箭射穿九層重甲,箭如連珠,百發百中,剎那間威震北軍八營,名聲響徹隴西六郡,李將軍哪能和如將軍相比。就算春秋時代的神箭手養由基,也不過在百步外射穿七層甲片而已。
是啊是啊,幾十年前,隴西六郡的良家子,人人手捧一冊《李將軍射法》。自從如將軍顯露了絕技,都改捧《如氏射法》了。特別是前建章監李陵投降匈奴之後,隴西李氏一族顏面無光,都羞得抬不起頭了,有的旁支都乾脆改姓,哪裡還會學什麼《李將軍射法》呢?
開始說話的那人接道,提起這事,還真讓人感慨,李陵投降,固然是望救兵不得,萬不得已,可是李氏世受皇恩,一門數侯,甚至還有官拜丞相的,李陵本人也位在九卿。如果連他都不能為大漢死節,那還指望誰呢?倘若隴西六郡的良家子、皇上身邊的期門射士、羽林孤兒都效仿於他,大漢天下早就分崩離析,我等已經披髮左衽,混同蠻夷了。
另一人道,那個中書令司馬遷倒是奇怪,偏偏為李陵說話,他陳述的理由倒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從大節上來講,是不足為訓的。君子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頭可斷,志不可奪。司馬大人固然學問淵博,但在這件事上,的確有點不識大體了。皇上判他宮刑,雖然殘酷了點,倒也不算太錯。
另一個聲音突然打斷他道,這也未必,我倒贊同司馬大人,李陵乃一代名將,如果那次死了,不過是枉死,有什麼意義呢?而如果假裝投降,探聽到匈奴虛實,藉機回報朝廷,也不能說對我大漢毫無益處。可惜皇上聽信讒言,最終將他族誅。唉,還是未免有些昏聵罷。況且,倘若皇上不昏聵,我等又何至於落到如此下場呢?
那個被大家稱為如將軍的人起先坐在樓闕的角落處,並未說話,這時突然插嘴道,管大人此言差矣,皇上的昏聵是一回事,而李將軍不能死節又是另一回事。不能因為這個,就為李將軍辯護。當年我也曾在李將軍帳下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