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桑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沈陵也露出了笑容,道:“建康府那邊估摸著還有,阿苓,這回嚴家喬遷,紅封厚一些。”
在嚴清輝和湯鳴則面前,作坊的事情肯定是敗露了的,畢竟他運回了建康府,贈與了他們家幾架風扇。今年嚴清輝在京城買宅子了,應該是老家的產出收入和他稿費賺出來的。
文以苓記下幾筆,道:“上回你說買莊子,這回可以買個不錯的莊子了。夫君,咱們要不要再買幾個鋪子?”
沈陵最近在考慮設定銷售點的事情,靠租金賺出來的收益不及作坊的十分之一,這些年他們家作坊做出來的東西也算是比較多的了,一直是靠走賣的銷售方式,可以說,如今大部分商人都是這樣的。
這也是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之一,商人在發家初期,基本上都是靠四處走來售賣,當開啟了門路,有了穩定的關係,商人也就發家了。
其次木製品和衣服一樣,古代多是“獨家定製”,除了一些必需品,不會過多生產。定製就需要等待,按照走賣的方式,人力投入是比較高的,其次銷售是不穩定的,在外地主要依靠當地的“經銷商”,經常要依靠產品推新。
在古代這種定製深入人心,一件一件的製造,沒有批次化的概念,與商品不統一也有關係,沒有批次化,就不會去思考怎麼提高生產力。一環套一環,穿越到古代,沈陵才發現許多事情不是你想去改變就能改變的。
你就算發明了電燈,他們都可能覺得是鬼怪。沈陵搖搖頭,不讓自己想太多,他也不是救世主,只能在不影響自己生活的情況下,做一份貢獻。
“阿苓,你說咱們家要不開個鋪子專門賣咱們家作坊裡的東西?”沈陵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