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大同分田論】 (第2/4頁)
王梓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茂生率先發言道:“現在咱們不缺讀書人,特別是童生和學童,學過四書五經那種,多到完全沒有職務來安排。但是他們當中,很多人不信天下大同,做事也經常不守規矩。我認為,應該把白鷺洲書院,改名為大同書院,專門給守規矩的讀書人上課,結業之後再分派職務!”
李邦華立即說道:“我同意辦學傳授大同思想,但白鷺洲書院不能改名,否則定會激起士子的牴觸。”
“書院名字就不用改了。”龐春來也說。
“那便不改。”趙瀚笑道。
但凡是正經讀書人,都對白鷺洲書院有感情,那可是出了文天祥等諸多先賢的地方。
陳茂生只能坐回去,他戲子出身,思想特別激進。
趙瀚想了想:“我來做書院山長,但只偶爾過去講課。李先生為書院副山長,也是有空過去看看。陳茂生為司業(教務主任),主管書院的具體事務。對了,那位王知縣,在鄉下轉了一圈,回到府城有些彆扭,也讓他去書院做教授吧。”
“哈哈哈哈!”
眾人發出一陣鬨笑。
原廬陵知縣王調鼎,願意從賊,又不願從賊,扭扭捏捏很不爽利。
但是,王調鼎和歐陽蒸共同執筆,寫出一篇理論性文章——《大同分田論》。
切入論述的角度非常刁鑽,源自《老子》那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啥意思?
地主不斷兼併土地,屬於人之道,是人性的必然。趙瀚主持分田,屬於天之道,是在替天行道。能以有餘而奉天下,可以稱為“有道者”,趙瀚及麾下官員便是有道者。
這篇文章寫得很玄乎,普通小民根本看不懂,但對讀書人卻非常有說服力。
那些得到了好處的底層士子,更是對《大同分田論》推崇備至。有了這篇文章,他們就徹底放下心理負擔,高高興興跑去分田,因為分田是奉天道而行事。
陳茂生喊出的粗俗口號,專門針對普通百姓。
王調鼎、歐陽蒸的文章,專門針對天下士子。
可惜,兩人把文章寫出來,都不敢署自己的真名。一個化名王範,一個化名歐震,偷偷摸摸跟做賊似的。
王調鼎、歐... -->>最新章節!
調鼎、歐陽蒸都是神童出身,前者十一歲為廩生,後者十三歲為廩生。果然肚子裡是有學問的,趙瀚看了文章非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