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交鋒 (第1/4頁)
尋香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太初三年四月中, 荊州軍乘船南下,直奔湘州,卻撲了個空,長沙城門緊閉, 拒不迎戰。很顯然, 叛軍已經撤出了湘州, 朝江州去了。
本來這是極好的攻下湘州的機會,但荊州軍知道,他們若是在長沙耽擱太久, 此刻正在江州的叛軍大部極有可能就從江州順流而下,直撲建業了。
所以荊州軍趕緊從長沙郡出發, 順流而下,經洞庭湖到長江,再進入鄱陽湖, 與東揚州的兩萬兵力在鄱陽湖上會合。
東揚州只有兩萬兵力, 不敢與裴凜之直接對抗, 等了老半天, 才等來援軍。
而此刻,蕭繇率領一萬隊伍已經趕到豫章郡,跟裴凜之會合了。
荊州軍與東揚州軍在鄱陽湖會合之後, 從沿贛江逆流而上,在豫章城外上岸,準備與城內的廣州軍對峙。
雙方都是四萬兵力, 從戰爭經驗上來說, 廣州軍其實要缺很多, 因為北邊一直都斷斷續續在經歷著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戰爭。
廣州軍也就只在崖州、交州、番禺各打了一場比較大的戰爭, 再加上北上之後在江州和湘州打了幾場規模不算大的戰爭。
但廣州軍也有他的優勢, 廣州人口主要是從北邊南遷的中原移民,為了在條件惡劣的陌生環境中生存下去,他們都以宗族為單位聚居,不同的村落之間為了爭取利益和資源,經常會發生大規模械鬥,傷人死人是常有的事。
所以廣州人尚武,不少宗族男丁幾歲起就開始習武,戰鬥力非常強,且不畏死。
入伍之後,又貫徹了嚴明的思想教育,軍紀非常嚴格 ,這是一支有紀律有思想的軍隊,他們知道他們打仗不是為了皇帝而戰,而是為了他們身後的土地以及自己的親人而戰,為他們的美好生活而戰。
加上主帥裴凜之驍勇善戰、身先士卒,極大地鼓舞著將士們的信心與勇氣。
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優勢,就是廣州軍的裝備要比安國軍的好。崖州有著最好的富鐵礦,且產量豐富,這幾年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鑄造兵器和鎧甲。
蕭彧將從海外賺回來的錢主要都用在了養軍隊上,到了真上戰場的時候,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安國軍倒也不是沒有裝備,財政上每年也有大量的軍費支出,但朝廷機構臃腫不堪,貪腐成風,上面撥十兩銀子,最後到一個將士身上有二兩都算是好的,這就直接導致了偷工減料。
本來是精鋼,到了士卒手裡就變成了生鐵,本來是鐵甲,到了士卒這裡就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