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2/5頁)
哈尼大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拱形”等形狀在中間受力時不同形變;在說明“挖空的區域不僅能夠節省材料成本,還能提高洩洪能力”的時候,畫了個實心拱橋與鏤空拱橋的經洪水前後的對比圖。
確立了“拱橋”形體上的領先優勢,王融就開始琢磨提些有建設性的意見了。
拱橋有它的優勢,自然也有劣勢。優勢那是客觀存在的,你歌頌太多就沒意思了,又不是要往文壇巨巨的方向發展;相比較而言,劣勢那就非常有研究的必要。
如果能在原本基礎上進行改良,或是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那其之於現實的意義就完全不同。
王融切題的角度就是如何降低造橋的成本。
眾所周知,拱橋它除了參與部分水利工程外,還是連線海陸的重要交通樞紐。即使受技術侷限,古代的橋無法像現代那樣動輒數百米,它也依然是一項重大的工程。——這從歷朝歷代將“修路造橋”作為考察當地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指標中可見端倪。
因拱橋形態優美,“有如貫虹”。所以後期除了功能使用外,還成了裝點園林景觀的一個構件。
不管是“官方工程”還是“民間營造”,抑或是“園林符號”。拱橋自從被創造的那天起,就成了大唐的寵兒。換而言之,就是拱橋它需求量大啊。
這樣一來,王融她降低成本就具有實際意義。
她擬從兩個方面出發,“解決”這一問題。一是改良拱橋本身形態;二來就是提議“模數化”生產。
她將拱橋主要承重構件,橫向拉接構建圈出來加固,在非承重的位置的位置“挖孔”降低用材;同時引入了模數化生產的概念。“模數”這個概念其實春秋就有了,但沒有具體定義。
王融把這個“概念”明確後,不忘加上“彈幕”。——“便於大量生產,組裝,後期更換。”
闡述完主要觀點,自然要寫結語了。這個王融在閱遍江大大的筆記之後,就比較有心得。江大大的結尾乾脆利落又意蘊深遠。這個沒有一定文字功底還真寫不出來。
王融“根基尚淺”,她寫不出來啊。
好在她平時善於積累,摘錄了不少好詞佳句。緊要關頭,正好拿來用。
然後等她洋洋灑灑寫滿幾大頁之後,突然發現周圍的小夥伴都擱筆了。“史瑞克”的臉青蔥翠綠,尤為好看。
微風吹拂,滿頁的墨香散去不少,王融於是聞到一股果香。
“喀嚓”有人咬了口梨子,晶瑩的汁,液在日光下特別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