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太祖、太宗(下) (第1/26頁)
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時薊遼總督已調洪承疇接充。此人在"貳臣"中,故事特多。清兵入關後,親貴分道典兵,所向有功,實得力於洪承疇的策劃。洪承疇久在西北、西南剿流寇,槃槃大才,竟為清所用;但亦以為清所用,乃得剿滅流寇,成其平生未竟之業。此中功罪是非,實在難說得很。
《貳臣傳·洪承疇傳》:
十二年授薊遼總督。是年冬,我朝兵徵明錦州及寧遠,總兵金國鳳拒戰於寧遠城北山岡,偕其二子,俱歿於陣。承疇疏言:"國鳳前守松山,兵不滿三千,卒保孤城,以事權專、號令一,而人心肅也。迨擢任大將,兵近萬人,反致殞命,非其才力短,由營伍紛紜,人心不一也。自今設連營節制之法,凡遇警,守城及出戰,唯總兵官號令是聽,庶軍心齊肅矣。"
這是先穩住陣腳,大舉決戰,則尚有待。自天命三年萬曆四十六年太祖以"七大恨告天"侵明以來,真正的會戰,只有崇德六年崇禎十四年的松山之役。《貳臣傳·洪承疇傳》:
崇禎十三年,總兵祖大壽以錦州圍困告急,承疇出山海關駐寧遠,疏請調宣府、大同諸鎮兵,俟俱集,合關內外兵十五萬,又必芻糧足支一歲,乃可戰可守。十四年三月,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各率兵至,與玉田總兵曹變蛟、薊州總兵白廣恩、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凡八大將,合兵十三萬,馬四萬。朝議以兵多餉難,令職方郎中張若麒促戰,乃進次松山。
按:前屯衛,今名前衛,北寧路出山海關第一個大站即是;下一大站為綏中,即中後所;又一大站興城,即寧遠。由山海關至錦州,寧遠適當途程之半。寧遠、錦州間有兩城,一名杏山,杏山之北為松山,由此渡小淩河即為錦州。此外要隘有連山、塔山、高橋,都在北寧線上。連山即今錦西,高橋東北即塔山。洪承疇的八大將、十三萬兵,即分佈在這一帶,而以小淩河南的松山為指揮所。《清史紀事本末》卷三:
崇禎十四年三月,清兵圍錦州,城中蒙古兵內應,破其外城。夏五月,薊遼總督洪承疇等,帥八總兵、師十三萬赴援,屯寧遠、錦州間;城守祖大壽遣卒自城中逸出傳語,以車營逼敵,毋輕戰。承疇持重不發,而朝旨趨戰,遂進兵,陣於松山之北。
按:洪承疇疏請調兵十五萬,積糧一足歲,乃可戰可守,此為與祖大壽商定的戰略。自孫承宗、袁崇煥以來,都是這一戰略,即以大淩河為界限,鞏固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