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34年11月29日 湘江東岸黃土崖高地 (第2/4頁)
黎汝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業者兩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一是經天緯地之才;二是堅韌不拔之志。
兩年前的寧都會議,使毛澤東失去了實際權力,這在他來說,是非常痛苦的。本來是以請病假回後方休養的名義,將被解除軍職的決定公之於眾,結果,他真病了,而且在兩年中,幾乎都在病中度過。
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在驅車前往北京機場時,曾向周恩來談到過這種心情,他說:“在選舉中遭到一次失敗,的確比戰爭中受一次傷還痛苦,後者只傷了軀體,而前者卻傷了精神。但是,選舉的失敗卻有助於培養力量與品格,而對於未來的戰鬥是很必要的!”很難說這位美國總統說的自身感受,就能完全反映此時毛澤東的心情。
當時,周恩來是贊同尼克松的觀點的,並且加以補充,他說:“那些一生都走著平坦大道的人是培養不出力量的。一個偉大的領袖只有逆著潮流而不是順著潮流游泳才能培養出力量。”
這話引起尼克松的進一步感慨:“某些政治領袖從未處於逆境,其他一些領袖則從未戰勝過逆境,只有少數領袖能在逆境中樹立自己。”當然,這些三十八年後才說的話,不會是預言三十八年前處在逆境中的毛澤東。
此時,在湘江邊的毛澤東,並沒有想到他的那首《沁園春》,也不曾產生出“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任何聯想。
戰士鮮血染紅的江水,使他想起的是魯迅先生那首著名的《湘靈歌》:
昔聞湘水碧如染,
今聞湘水胭脂痕。
湘靈妝成照湘水,
皎如皓月窺彤雲。
魯迅先生這首詩,是根據1930年11月24日革命烈士慘遭殺害的所謂“長沙事件”的報道而寫的。那時,李立三的左傾盲動主義正在盛行。1930年7月和9月兩次攻打長沙,革命戰士英勇奮戰,湘水染赤,楊開慧亦於此時被捕,於1930年11月24日被殺害。
“長沙事件”及楊開慧等共產黨人的犧牲震動了全國。上海等地報刊在報道時,曾提到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關係,魯迅在這裡借“湘靈鼓瑟”的故事,寄託對革命烈士的哀思,表示對反動派血腥屠殺的憤怒。毛澤東從魯迅的《湘靈歌》想到了楊開慧,心中充滿著一種常人皆有的緬懷與愧疚:當楊開慧帶著兩個孩子在風險浪惡、危機四伏的湘江兩岸為革命奔波時,他在井岡山和賀子珍同居了。無論他如何排遣,某種負疚感總是無形地伴隨在他和賀子珍的生活中。
毛澤東和楊開慧曾經有過志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