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曼·黑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平 譯
十八世紀,在大不列顛出現了一種今天稱之為新教佈道團的組織,這是大不列顛基督教和基督教活動的一種新的形式,它就像一株幼苗,很快就長成了一棵富有異國色彩的大樹。
基督教傳教活動在英國興起,表面上看有不少理由和原因。自從發現新大陸以來,人們在地球上到處發現、搶佔新的領地。人們對遙遠的海島和山脈的科學興趣與航海和冒險一樣,已經被一種現代的時代精神取而代之,在被發現的異國他鄉這種精神不再對令人激動的事件和經歷,不再對稀有動物和浪漫的椰子樹林感興趣,而是對辣椒、糖、絲綢、毛皮,還有大米和西米等一切可以用來換錢的東西感興趣。除此之外,人們常常變得有些偏激,把基督教歐洲的某些規定拋到了九霄雲外。人們就像捕捉害鳥一樣,追蹤和槍殺恐慌萬狀的土著人。有教養的歐洲基督教徒們在美洲、非洲和印度的所作所為,就像闖進雞棚的偷雞賊,掠奪,在這些地方肆無忌憚地進行著,顯得是那樣的粗暴和無恥,儘管人們不帶任何偏見地來看待這種行徑。傳教也是歐洲民眾對此感到羞恥和憤怒的一種表露。人們從良好的願望出發,希望為異教徒從歐洲更多地帶去好一些、高尚一些的東西,而不僅僅是香水和烈酒。
到了上個世紀的下半葉,英國並不太少的有產階層萌發了向海外派遣傳教士的想法,而且提供所需資金。專門從事這一活動的有組織的協會和社會團體,當時沒有一家,今天已到處可見。但是已有人根據自己財產的多寡,試著以自己的途徑來促成這一好事。那時候到遙遠國度的傳教士們,都抱著對上帝的信任,沒有太多的指導,而直接投身進沒有把握的冒險之中,而決不像今天的傳教士這樣,等待他們的是有規律有組織的工作,可以穩穩當當地飄洋過海。
九十年代,英國有一位商人,他在印度有一個腰纏萬貫的兄弟,但是已經去世,並且沒有子女。於是這位商人決定捐出一筆巨資,特地作為在印度傳教的基金。龐大的東印度公司的一名代表和若干神職人員作為顧問,擬定了一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首先要派遣三到四名年輕人作為傳教士,帶上足夠的行裝和旅費前往印度。
計劃一宣佈,立即吸引了一群喜歡冒險的人,一事無成的演員、被解僱的助理理髮師,他們想在誘人的印度之行中碰碰運氣。虔誠的顧問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擺脫這些人的糾纏,尋找合適的人選。他們首先選擇那些年輕的神職人員。可是那些年輕的英國教士無一不是故土難捨,或者不願意前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