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第1/3頁)
薛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快更新三國中的仙與大王 !
倭海牛頭島,篝火熊熊。
[燕大王]令童子[小呆]自[仙鄉]的草廬中提來八月新麥磨成的麵粉,扛來鐵鍋、盆罐等食炊用具。
而後[燕大王]以小量法力喚出一條微型[水龍],將其送入鍋中,煮溫。
接著,秀兒如奉重寶一般,捧來一塊稍顯硬實的麵糰。將溫水倒入陶盆,麵糰掰碎化進水裡。再和上新麥麵粉,一頓輕揉慢搓。
又待麵糰表皮光潔、滑不粘手,秀兒將陶盆放在鐵鍋溫水中,喚出一絲赤焰,於鍋底輕輕煨著。
秀兒此舉,是在做饅頭,老面饅頭。
古來引進華夏的農作物很多,小麥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一個。其食用者眾,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
殷墟的甲骨文中,有“告麥”、“食麥”記載。西周時,都城鎬京外,曾規模化種植小麥。西漢末,農學家氾勝之又在關中廣泛普及麥作。
不過,東漢末的糧食作物,依舊以粟居首位。國家、地方糧倉裡貯存的,大都是粟米。政府稅收收的也是粟米,只有在不產粟的地方,才會允許交納稻米和麥子等雜糧。
在此時的農作物圈子裡,小麥的“江湖地位”依舊很低,被稱作是“雜種”或者“雜稼”。
早些時候,[燕大王]試種[系統]出產的粟米時,也於泉水旁、桃林裡,種下半畝左右的春小麥。
至十月麥熟,粒粒飽滿、收穫頗豐。
[燕大王]不關注小麥的“發展歷程”、“身份地位”,他關心的是小麥的“吃法”。
自小麥傳入中土,至東漢末已有千把年的時光,華夏人大都保持著“粒食”的傳統。“麥飯”如此,“麥餅”也是將麥仁壓成一塊塊的餅子吃。
吃慣麵食的[燕大王],對此很不適應。一待麥熟,他就弄出磨盤,將小麥碾磨成粉。然而,接下來他就犯了難。
麵粉要做成饅頭、花捲、乃至麵包,必然需要發酵。[燕大王]卻不知道怎麼製作酵種。他用蘋果、葡萄這些含糖分多的水果,試了好些次,最後只收獲了瓶瓶罐罐的黴菌。
沒奈何,他只得用老輩人的法子,弄來麵粉、溫水,和成團放在溫水甕裡,讓其自然發酵。
又試了好多次,總算是成功了。
當熱氣騰騰的大白饅頭端出籠屜,[燕大王]一口氣吃掉兩個。
接下來,宣騰騰、熱乎乎的大饅頭,一舉俘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