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來意有點曖昧,既不是來感謝我,也不是來指責我。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不是來聽我講的,而是來對我講的。他來自上海,姓潘,名向新,是個化學教授,年前剛從某大學退休,賦閒在家。他隨意而來,卻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濃重一筆。
是去年元月上旬,潘教授應邀來四川師範大學講課,其間透過我朋友跟我聯絡上,並由我朋友做東,一起去郊外吃了一餐野菜宴。席間,教授談理說文,妙語連珠,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甚至把我和他的主業——小說和化學,兩個南轅北轍的東西巧妙地連在一起,說:好的小說就是化學,對生活作化學處理;反之(差小說)則為物理,拘於事實,照搬生活。云云。對錯姑且不論,但說法新奇,令人難忘。席間也談起《暗算》電視劇,他說他剛看過,上海電視臺正在播,每天三集,他跟著看了一道,後來又買碟子將第三部《捕風者》重看一遍。以他的學養和智識,一個東西看上兩遍,那東西基本上就成了他的,大小情節,包括細節,無不通曉。他沒有做好壞評價,只是問我這個故事有無出處,並懇請我實話實說。對一般人我不一定會如實招來,但對他這種智者,我擔心招搖撞騙會被他識破,加上礙於朋友的情面關係,我不便妄言,只好如實相告。
坦率說,《暗算》的第一部《聽風者》和第二部《看風者》的故事,尚有一定原型,比如第一部裡的瞎子阿炳,源於我家鄉的一個傻子,他叫林海,四十歲還不會叫爹媽,生活不能自理,但他目力驚人,有特異稟賦,以致方圓幾公里內,幾千上萬人的個性和家史,他都可能透過目測而知而曉,朗朗成誦。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刺瞎了他靈異的眼睛,讓他的耳朵變得無比神奇。至於第三部《捕風者》的故事,真的,純屬是虛構的,如果一定要問出處,勉強有兩個:一個是記憶中的老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另一個是曾經在北京盛行一時的殺人遊戲。兩個東西其實是一回事,都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裡尋找兇手,我甚至懷疑後者本身就源自前者。追根究底,是2001年,我們單位成都電視臺要為建黨八十週年拍部獻禮片,讓我寫本子,我拉上好友何大草一起編了一個叫《地下的天空》的兩集短劇,要說創作靈感就是電影《尼》,頂多是把故事革命歷史化而已。兩年後,我在魯迅文學院讀書,同學中風靡玩殺人遊戲,我覺得很有趣,便激發了重寫《地下的天空》的熱情。《捕風者》的故事其實就是這樣,是我借一個經典的套子,憑我擅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對諜報工作的感情,反反覆覆磨蹭出來的。
潘教授聽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