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兄們坤瑞院的院子給佔了!”
“什麼?”葉勉張嘴詫異道:“你這聽誰說的?”不可能吧。
“我三哥昨晚和我說的,千真萬確,”李兆兩拳相擊,咬牙切齒道:“那幫孫子!找死!”
李兆的三哥是國子學的坤字生,他的話必錯不了了。
葉勉咧嘴笑了笑,這下可有意思了。
這大文朝國子學共設有兩處,一處自然是在葉勉所在的京城,另外一處則在金陵。
金陵的國子學比京城的晚了三十幾個年頭才建成,學生數量也不及京城的多,只為了那些個外放在南邊做官的子女而設,不收平民之子。
北邊比南邊正統,南邊卻比北邊富庶,兩邊誰也不服誰。
只是論起文章,江南才子確是比這邊好上一些,特別是近些年,連續兩次的科考狀元都出自金陵,矛盾徹底白熱化。
學裡這麼個情況,自然會對朝堂有些影響,這南北的師承不一樣,學子們入了廟堂也自然而然的跟隨自己的老師和師兄們抱團兒。
兩派中你在暗裡給我穿穿小鞋,我在背後給你捅捅刀子的事沒少出,讓當今聖上十分頭痛,早朝當庭訓斥過,暗地裡也安撫過,可惜都沒什麼卵用。
最後不知是哪個給皇帝出了個主意,說這事兒得從根兒上解決要循序漸進,於是皇帝就把主意打到了國子學,有了個南北學子互換“學術交流”這麼件事情。
去年,在聖旨的“逼迫”下,京城和金陵的國子學各派了二十個學生到另一邊“遊學”讀書,旨在互相學習,互通有無,順便為後面大規模的“學術交流互換”做個先鋒試執行......
於是去年秋天葉勉在入學的時候,國子學新有了個啟南院,便是來自金陵的這二十位小公子了。
南北方水土和生活習慣本就不同,這二十個十二三歲的小公子又是第一次離開家,生活的不慣再加上精神緊張導致他們接連病倒,個個都比在金陵瘦了一圈兒,時刻關注著這邊情況的南邊兒父母們急了,一個個寫摺子去皇帝那“投訴”,嚇得國子學的大祭酒恨不得把這啟南院給供起來。
於是京城國子學的學子們不爽了,都是一樣的學生,憑甚他們啟南院的侍童比我們多?他們怎麼可以有自己的廚子?他們在冬日裡怎麼就可以不用學騎射?
這一年的啟字生不僅沒有如皇帝的意互相交好,倒先結了樑子,這也是為何李兆一提啟南院就咬牙切齒的原因了。
葉勉和李兆進了啟瑞院的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