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9章 焚書 (第6/8頁)
御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展水平和手工業發展水平來說……
好像意義不大。
魏帝國的商業發展水平和手工業發展水平吸納了多少人口?
嗯,反正不多。
其他耕種土地的農民們需要火車嗎?
他們用火車幹嘛呢?
觀光旅遊?
走親訪友?
以他們普遍的財力來算,他們能付得起乘坐火車的費用嗎?
魏帝國有嚴格的戶籍制度,外出需要路引。
平民百姓大部分的時間需要用來生產,春季耕種,夏季除草除蟲,秋季收穫繳稅,只有冬季稍微閒暇一些。
但是閒暇時間時不時地有徭役要負擔,青年男子還有兵役要負擔,少年兒童再怎麼也要進學。
而且他們都有土地,都有家,城鄉收入差距也不是那麼大,好像並沒有迫切的進城務工和從商的需求。
就算進城也是去距離最近的縣城,而不是東南沿海的大城市,所以並沒有大規模遷徙的需求。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土地畝產數量太低了。
忙活一年到頭,打上來的糧食交了稅以後養活幾個熊孩子還是有些難度的。
逢年過節扯幾塊布做件衣服吃點好的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花錢坐火車到外地,光吃糧食不掙錢養孩子……腦子有泡?
如此看來,平民百姓估計是指望不上了。
只靠精英人士和最有錢的那麼一小撮人,能攤平研發成本、火車執行成本、鐵路修築成本和後續的養護成本嗎?
官員公務出行肯定不能自費,軍事方面的運輸肯定也不能讓軍隊士兵掏錢不是?
所以這成本還是要算在商人頭上。
那一張票要多貴啊?
萬一比馬車長途旅行還要貴的話……會有那麼多人坐火車嗎?一車廂能拉滿不?
如果這群人都不能攤平成本實現盈利,那麼政府就要不斷地往裡貼錢,貼錢,貼錢……
以魏帝國主體為農業稅收輔助為商業稅收的財政收入模式,打造遍佈魏帝國國土範圍之內的鐵路線,維持執行,能支撐多久呢?
火車帶來的利益和付出的代價,二者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嗎?
郭鵬認真的思考了一下,覺得還是研究一下怎麼提升土地畝產好了。
這才是真正在提升生產力不是?
耕作技術,耕作效率,耕作面積,以及肥料,這一系列行動所瞄準的提高糧食畝產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