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把日來吞了”:繁麗的新詩 (第2/16頁)
孔慶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等待,而要進入一個自我飛旋的階段。
《湘累》是根據娥皇、女英的傳說,結合屈原《離騷》的意境寫成。漂泊在洞庭湖的屈原神志激昂而近於錯亂,寧死不肯向邪惡低頭。他高叫:“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創造,自由地表現我自己。我創造尊嚴的山嶽、宏偉的海洋,我創造日月星辰,我馳騁風雲雷雨,我萃之雖僅限於我一身,放之則可氾濫乎宇宙。”這分明是作者借人物之口在“夫子自道”抗戰時期作者著名的歷史話劇《屈原》,其思想核心可以說就發源於此。
《棠棣之花》是借用戰國時代聶政剌俠累的故事,寫聶政臨行前與姐姐聶婺到母親墓前歌簫訣別。聶政說:“近來雖有人高唱弭兵,高唱非戰,然而唱者自唱,爭者自爭。不久之間,連唱的人也自行爭執起來了。”聶簍唱:“不願久偷生,/但願轟烈死。/願將一己命,/救彼蒼生起。/蒼生久塗炭,/十室無一完。/既遭屠戮苦,/又有饑饉患。”這裡說的不像是戰國,而像是民國。最後聶娶唱道:“去吧,二弟呀!我望你鮮紅的血液,進發成自由之花,開遍中華!二弟呀,去吧!”這又分明是“五四”時代的激越口號。總之,第一輯裡的三部詩劇,雖是歷史題材,但都借過去時的事,講著現在時的話,與第二輯、第三輯的現實吟唱,是一脈相通的。
第二輯的30首詩是《女神》的主體,是“五四”時期激盪千萬青年心胸的洪鐘大呂。其中第一首長詩《鳳凰涅槃》,是《女神》中篇幅最長的作品。它借古代天方國神鳥“菲尼克司”(Phoenix),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更生,鮮美異常,不再死”,和中國關於鳳凰的傳說,寫成了一部氣壯山河的民族更生的史詩。長詩分為序曲、鳳歌、凰歌、鳳凰同歌、群鳥歌和鳳凰更生歌五部分,結構上儼然是一部華麗輝煌的交響樂。序曲中,一對鳳凰在除夕將近、寒風凜冽的丹穴山上集木歌舞,燃火自焚。鳳歌中,對茫茫宇宙發出一連串本體性的天問和詛咒:
宇宙呀,宇宙,
你為什麼存在?
你自從哪兒來?
你坐在哪兒在?
你是個有限大的空球?
你是個無限大的整塊?
你若是有限大的空球,
那擁抱著你的空間
他從哪兒來?
你的外邊還有些什麼存在?你若是無限大的整塊,
這被你擁抱著的空間他從哪兒來?
你的當中為什麼又有生命存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