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組織起來:計劃文學的萌芽 (第2/13頁)
孔慶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丁)會報問題議決每年出版四冊,材料取給於讀書會及本會各種紀事。
(戊)叢書問題略加討論,未議決。
(己)講演會議決隨時舉行。
(庚)會址問題暫時不設會址,借書記幹事寓所為接洽一切會務之處。
討論竣,茶點,談話,至晚6時始散會。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文學社團就這樣成立了。
其實,文學研究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11月。當時,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許地山、瞿世英等人,在北京創辦了旬刊《新社會》,他們均是社會實進社的成員,創辦這個旬刊,旨在倡導社會改造和平民教育。然而半年後《新社會》被政府查禁,他們又辦了一份月刊《人道》,才出一期又因政治壓迫而停刊,於是,創辦一份新的刊物,並進一步組織一個新的團體,借文學的力量來改造社會,成為這些人的迫切需要。
恰在同一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的總校對,年僅25歲的沈雁冰,接受了一個新的職位。也是1919年11月,身兼《小說月報》與《婦女雜誌》主編的王蓴農(名蘊章,別號西神),決定《小說月報》從1920年起用1/3的篇幅提倡新文學,擬名為“小說新潮”欄,請沈雁冰主持該欄實際編務。於是,擁有10年曆史的作為舊文學頑固堡壘的《小說月報》終於被開啟了一個缺口。決口之下,難有完堤。“小說新潮”以外的其他欄目也在漸漸“新文學化”。到了1920年的第10號,《小說月報》取消了新舊小說欄目之並置,“一律採用‘小說新潮’欄之最新譯著小說,以應文學之潮流,謀說部之改進”。資方和讀者兩方面的壓力使《小說月報》的完全新文學化成為大勢所趨,終於到1920年底,王藥農辭職,沈雁冰接編《小說月報》,從1921年第12卷第1號起全面革新。京滬雙方一拍即合,《小說月報》從它的新生之日起,便成為文學研究會的代用機關刊物。
此後,文學研究會又相繼創辦《文學旬刊》(先後改名《文學》週刊、《文學週報》)、《詩》月刊,編印《文學研究會叢書》、《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文學週報社叢書》、《文學研究會·世界文學名著叢書》、《文學研究會·通俗戲劇叢書》和《小說月報從刊》等六類叢書近300種。1932年《小說月報》因戰事停刊後,文學研究會無形中解散,但其叢書仍繼續出版到1941年。後來傅東華、王統照主編的《文學》,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季刊》,則可看做是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