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曾爆發了一場關於“湯武革命”是否合理合法的爭論。道家的發言人黃生認為商湯周武以下犯上,是“弒”。儒家的發言人轅固生則認為是“受天之命”。主持討論的漢景帝左右為難,完全無法表態。肯定黃生,則高祖皇帝代秦而即天子位也不合法;肯定轅固生,則等於承認自己這個皇帝也可以由他人取而代之。最後只好宣佈: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懂味道吧?意思是說討論這個問題,如食有毒之馬肝,還是繞過去算了。反正大家都是美食家,馬肝又吃不得,不如一起去喝排骨湯。
諸如此類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思索叫“咀嚼”,體驗叫“品味”,嫉妒叫“吃醋”,幸福叫“陶醉”,司空見慣叫“家常便飯”,輕而易舉叫“小菜一碟”,學風浮躁叫“淺嘗輒止”,理解深刻叫“吃透精神”,廣泛流傳叫“膾炙人口”,改變處境叫“苦盡甘來”。此外,如吃苦、吃虧、吃不消、吃不準、吃得開、吃裡扒外、吃不了兜著走、不吃那一套,以及生吞活剝、囫圇吞棗、秀色可餐、食古不化等等,都是見慣不怪的說法。反正好事也好吃小灶,壞事也好吃官司,有利也好吃回扣,沒利也好吃功夫,都能吃、可吃、該吃。即便什麼都沒吃到,也是“吃”,比如“吃啞巴虧”,“吃閉門羹”。
看來,說中國文化是一種“食的文化”,也沒什麼大錯。
<strong>頭等大事</strong>
中國人的這種觀念,依我猜測,多半是餓出來的。
想來我們的先民對於飢餓一定有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時候謀生有多難啊!剛剛走出森林那會兒,赤手空拳的人或者說古猿真是有些走投無路。坐享其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與平原上的動物競爭又沒有本錢。沒法子,只好自己拿自己開刀。一是改革飲食結構,由單純的素食改為雜食,也就是逮住什麼吃什麼,不挑嘴。二是改革飲食習慣,由一天到晚吃個不停改為定時定量一日三餐。三是改革飲食方式,由茹毛飲血改為用火加工。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製造和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