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清宮外史上 第四二章 (第4/25頁)
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嗣”,已包括了繼統穆宗的意思在內,何須臣下再提出請求。綜括這兩點,便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吳可讀以大統所歸,請旨頒定,似於我朝家法,未能深知,而於皇太后前此所降之旨,亦尚未能細心仰體。臣等公同酌議,應請毋庸置議。”
等那筆帖式唸完,寶廷一馬當先,高聲說道:“駁得好,駁得痛快!不過,這不是駁吳可讀的遺折,是駁上月十七的懿旨。”
這真是語驚四座!首先,禮王就覺得這指責太嚴重,氣急敗壞地說:“竹坡,你怎麼可以這樣兒說?”
“請教王爺,”寶廷介面質問:“懿旨交代:‘妥議具奏’,復奏說是‘毋庸置議’,這不是拿懿旨頂回去了嗎?”
聽來理由十足,禮王越發結結巴巴地,急得說不出話來。
“這一次的懿旨中,‘則是此意’這句話,是今天會議的緊要關鍵。”張之洞一開口,便知與寶廷站在一邊,他搖頭晃腦地又說:“‘是’者,‘是’其將大統宜歸嗣子之意,‘妥議具奏’之‘議’者,‘議’夫繼嗣繼統,並行不悖之方。臣工奉詔陳言,豈可出以依違兩可之遊詞?”
“那麼,”禮王問道:“香濤,你的意思,到底該怎麼辦呢?”
“煌煌聖諭,傳之四海,‘即是此意’四個字,應有所疏解。”張之洞停了一下說:“照吳柳堂遺折的意思,今上一生皇子,就承繼穆宗為嗣,繼穆宗之統,這是類乎建儲,有違本朝家法。如果這位皇子,長而不賢,難承大統,到那時候就更為難了!所以如何繼嗣繼統,並行不悖,今日正須從長計議。”
“這話顧慮得是。”恭王取出一張紙來:“徐、翁、潘三位,交來一件折底,大家不妨看看。”
徐、翁、潘是徐桐、翁同和、潘祖蔭,他們以穆宗的師傅及南書房翰林,當時參與迎立當今皇帝大計的身分,公同具奏,有所主張。折底是翁同和所擬,其中最要緊的兩句話是:“紹膺大寶之元良,即為承繼穆宗毅皇帝之聖子。”意思是說:將來當今皇帝擇賢而立,所立的嗣君,就承繼穆宗為後。
這是反過來的做法,繼統而繼嗣,既可不違家法,又可消除張之洞所說的“長而不賢,難承大統”的顧慮。大家都認為是個好辦法。
“不過,”禮王始終想維持他的原議,“這個稿子不必動,徐、翁、潘三位的折底,做個抄件,一起進呈,恭候聖裁。此外那位有說帖,也是照此辦理。”
“不然!”寶廷搖搖頭說:“我要單銜上奏。”
張之洞和黃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