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名赫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萬眾一心的呼聲震耳欲聾。
青牙軍甲級軍與勤國營騎士策馬當先,如同奔騰的紅色潮水,向著北方進發。
鐵蹄所至,地動山搖,其勢如破竹,威震四方。
……
崇禎三年,八月初一。
錦州,時近上午。
錦州,這座古城坐落於小淩河的北岸,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二十四年。
那時,指揮使曹鳳對舊縣城進行了翻新,加固了城牆,內土外磚,周長五里。
至明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進一步擴大城防。
周長增至六里有餘,城牆四角增設瞭望臺。
明弘治十七年,參將胡忠再次擴建。
錦州城形如盤子,圓潤而堅固,因此又得名“盤城”。
經過多次擴建,錦州城的周長達到了七里半,護城河環繞,城牆高達十米。
南城牆外,另有一段小城牆作為額外防護。
城的四面,二層重樓式城樓雄峙,而東、西、北三面,皆有小城相連,構成堅固的防禦體系。
自弘治年完善以來,直至明末,錦州城佈局基本未變。
然而,由於明清兩軍的連年征戰。
錦州作為前線要塞,飽受戰火摧殘,城牆屢遭破壞,又屢次修復,滿是戰爭的痕跡。
今日,戰火再次降臨,清軍的陣列密密麻麻,遍佈東、西、北三面。
炮火連天,炮彈呼嘯著砸向城牆。
鐵彈飛濺,城磚破碎,轟鳴聲不斷。
在清軍的猛烈炮擊下,那些身著短身罩甲的錦州守軍,無不驚慌失措。
或躲避或吶喊,城牆上一片混亂。
城牆上的明軍炮手竭力回擊,但錦州城雖炮臺林立,紅夷大炮僅七門,佛郎機大將軍炮也不足二十。
面對清軍的遠端重炮,顯得力不從心。
清軍的炮火如潮水般連綿不絕,城頭已無立足之地,守軍只得撤下城牆,躲入藏兵洞尋求庇護。
清軍的炮擊終於停歇,守軍正欲喘息。
號角聲再次響起,只見清軍大陣中吶喊震天,無數盾車被推出,層層疊疊。
每一層後都緊跟著弓箭手,部分盾車設計近似明軍土車,用以抵禦明軍火炮。
盾車與弓箭手之後,是運載泥土麻筐的小車,用以填平溝塹。
最後是蓄勢待發的騎兵大軍。
清軍的陣容浩瀚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