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名赫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越微微點頭,和眾人商議起來。
最後決定。
由曹變蛟、牛苛、湯通三位總兵,麾下近五萬精兵,劍指石門山。
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直取西石門,另一路沿小淩河蜿蜒前行,直至百股河邊。
兩軍在石門山北側的河畔會師,蓄勢待發,準備一鼓作氣渡河。
牛苛力主神機營或青牙軍提供火炮支援。
然而情報顯示,石門山的清軍防線利用大量土袋加固,使得大炮攻擊效果有限。
加之山勢險峻,重炮行進困難。
考慮到山中敵軍兵力薄弱,幾鎮的車營火力已綽綽有餘。
商討後,僅決定派遣一些神機營,輔以火箭車隨行支援。
石門山非此次行動的主戰場,曹變蛟三位總兵的兵力足以應對。
關鍵在於主力部隊西進,不僅要攻佔清軍所佔山頭,還需防範峰路山的清軍騎兵。
為此,溫越、祖大壽、付崇英以及洪承疇帶來的京營。
總計八萬大軍,將西向出擊!
伴隨大軍的,是大量的火炮與火箭,蓄勢待發。
至於原本駐守松山堡等地的官兵,則留守堡壘,確保後方安全。
經過詳密的商討,定於八月六日發動對石門山的攻勢。
當眾人告別離去,牛苛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油光滿面的臉上透出陰冷,彷彿能擠出水來。
……
崇禎十四年,八月六日的黎明。
朝霞初露,天際漸漸染上一抹粉紅。
從黃土嶺東北方向望去,山腳下至小淩河西岸的廣闊平地,密佈著如同蟻群般的人潮,那是明朝大軍的集結。
此地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數條幹涸的河流自西北高地蜿蜒而下,最終匯入東側的小淩河。
這些河流滋養了一片片灌溉便利的肥沃平川。
石門山與小淩河之間,一條狹窄的河谷地帶顯現,可直抵錦州城東的小淩河畔。
小淩河堡在明朝時是重要的驛站,兩岸交通繁忙,因其河段是擺渡要道,吸引眾多船家聚集,形成營地。
如今,營地已被清軍佔據。
前方百步之外,一條深深的壕溝橫亙,切斷了山與河的聯絡。
再往向西,地勢漸高,山嶺起伏,如同階梯般自北向南延伸,直至黃土嶺附近。
這裡,峰路山東北的石門山。
與往日不同,今日石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