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年慎清公從盤鰲鄉出發,一路科場得意,高中進士,從此入朝為官,盤鰲鄉李家也由此崛起。
由於盤鰲地處鹽路要津,川鹽到此就算是到了水路盡頭,開始轉由馬幫馱運,因此成為一個大轉運地,商賈輻輳,水陸紛擾。
慎清公告老回鄉之後,不勝吵擾,於是帶著自己一宗躲進了李家溝村一帶,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
盤鰲鄉李家也由此分為兩宗,一宗在慎勤公的帶領下繼續在盤鰲鄉當坐地虎,子孫經營碼頭,貨運,門店等各項營生;一宗由慎清公耕讀傳家,子孫走的科場入仕一路。
根據五溪河流向,慎清公一支被稱為“上河李”,慎勤公一支被稱為“下河李”。
兩宗在封建時代相互依賴相互奧援,其實是一種共生關係,上河李家得到下河李家的經濟支援,子弟得以專心讀書。下河李家得到上河李家出仕子弟的照拂,在經營上可以得到更多的方便。
一直到得現代,兩宗關係才漸漸淡薄,除了族譜還是一本之外,其餘時候,最多在趕集時的茶館裡,聽到兩宗老輩人聊天,就到底哪支在族中更具重要性這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時,才能得知兩宗的關係脈絡。
閒話轉回,過了慎清坊,就算進入了村子的核心區域,小平原中心是白牆青瓦的李家祠堂,祠堂前是一個大打穀場。石保全家就在祠堂附近,兩人在此相互告別。
李君閣繼續沿著青石大道往前,過了村子,在盡頭穿過幾條土埂,來到一口大池塘邊,池塘有四畝多,在鄉下也算不小了。
池塘左手邊上有一個粗楠竹捆紮成的矩形框子漂在水面上,一箇中年婦女正站在池塘邊,從身邊一個大籮兜裡捧出青草往水裡扔,看樣子正在給水裡的草魚投餵食料,正是李君閣的老孃石素芬。
石素芬見到有人過來,抬頭一看是李君閣,不由得歡喜,拋下青草,一邊在藍布圍裙上擦手一邊高聲喊:“么娃!么娃!你咋回來了?!哎喲你個背時娃兒!都不曉得提前打個電話說一聲!”
李君閣加快腳步小跑過去,大聲的喊了一聲:“媽!”。然後就牽著老媽的兩手直晃盪,在那裡傻樂。
石素芬抽出右手來在李君閣肩上啪的一拍,說道:“你個死娃兒,幾年沒回來了!想死你媽了!”一邊拉著李君閣往家裡走,一邊就摸出手機給丈夫打電話。
“等下等下,魚還沒喂完。”李君閣卸下揹包往旁邊一扔,去籮筐邊開始往魚塘裡扔草料。“喲!草魚長得好大根喲!媽,這塘好久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