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毫升的刻骨銘心、三到五毫升的銷魂斷腸、三到五毫升的腦漿童尿,噴一、二本書、三五十萬字,剛好。曹禺、錢鍾書、沈從文、克魯亞克、芥川龍之介都是例子。之後,轉身,可以像曹禺那樣守節緘口,可以像錢鍾書那樣做《管錐編》之類瑣細縝密的學問,可以像沈從文那樣把對婦女的熱愛噴到對古代服飾的研究上,可以像克魯亞克那樣飲酒嗑藥,可以像芥川龍之介那樣了斷。另外中氣足的百分之十,要充分了解自己,要順應自己的氣質,這和立功立德讀書遊走嗑藥打架喝酒泡女明星去雲南西藏聽古典音樂練瑜伽背《金剛經》信邪教都沒關係。氣質偏陽的,比如亨利米勒、菲利浦羅斯、海明威、王小波,就應該舉杯邀明月,死守爛打一個“我”。氣質偏陰的,比如勞倫斯、納巴科夫、庫爾特馮尼格,就該用小人之心小人之眼,臆想意淫一下“非我”。內心裡,我一直期望看到好的漢語的有禪味的小說,本來寄希望於阿城,但是原計劃寫八王的阿城寫了三王之後,或許是名利害人,也去寫劇本了,或許是“言語裡斷”,決定殺死文字,反正不寫小說了。到現在,還是《邊城》最靠譜,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千紙鶴》、《名人》更接近。王朔是個氣質偏陽的人,這次轉身,聽吆喝,彷彿是要探討時間,涉及生物鹼,把自己和眾生往高層次帶。我覺著,難。
精明滿溢。青年王朔到了中年王朔,沒變的是他氣質裡的精明。那是一種北京街面上的精明,屬於天資加幼功,過了十來歲,基本學不來,相比劉邦和朱元璋的那種精明,小些,溫柔些,侷限些,和韋小寶的類似。相比江浙滬一帶的精明,大些,隱蔽些,明快決斷些,所以估計新書出來,王朔不會像餘華宣傳《兄弟》一樣,是媒體就見,是書城就支張桌子去籤售。中年王朔上了三聯生活週刊,洋洋灑灑二十多頁,讀上去像聽道行高的國企領導講話,螳螂行意八卦太極,三四個小時,表面看毫無結構章法,其實該點到的都點到了,該埋的伏筆都埋了,表面看鋒利狂狷,其實不該得罪的都沒得罪,不該說的一句都沒說。中年王朔罵的不是半截入土的就是正在發育的。被罵的半截入土的,念過大學本科都能看出是垃圾,被罵的正在發育的,仔細挑選,想扒拉出來半個26歲寫出《妻妾成群》的蘇童,都不可能。
拿著這期沒開包的三聯生活週刊上飛機,我心理陰暗地期望,又有裸奔的可看了,街上圍了這麼多人,應該好看。擠進人堆一看,又有負責燈光的,又有負責錄音的,還有維持秩序的,裸奔的穿著金褲頭,戴著金面罩,原來又是個拍大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