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快眼看書www.kyks.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藏國正文卷第二百二十四章勇奪險堡昏馱多城屬於護蜜國,距離大龍池約八十里,它正好位於多拉山谷的出口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昏馱多城被粟特商人們稱為黃金堡,原因是構築城堡的大石中含有大量硫鐵礦,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尤其在早晨和黃昏時十分壯觀,故而得名黃金堡。
黃金堡不大,準確說它是一座軍城,依山而建,修建在山勢高處,它的身後就是一條長長的峽谷,穿過這條峽谷可以前往朅師國,走半個月就到了。
如果不走這條路,那就就會像天寶六年那樣繞到飛鳥州,多走上千裡,多耗時至少一個月。
如果是春天,多準備一些糧草補給,繞繞遠路也無妨,但現在是秋天,再過一個多月就大雪封山,他們沒有時間了。
拿下黃金堡就是唐軍勢在必行之舉。
黃金堡位於播密川水的南岸,一座長長的藤橋把南北兩岸聯絡起來,吐蕃軍是在三個月前佔領了黃金堡,在這裡駐兵三百人,人數雖然不多,但黃金堡居高臨下,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架勢。
吐蕃軍佔領黃金堡,一方面是為了打通前往安西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斂財,吐蕃連年發動對唐朝的戰爭,財政早已惡化,只要有半點可以撈錢或者掠奪的機會,吐蕃都絕不會放過。
所以吐蕃軍為了斂財,他們便在播密川水北岸建立了哨卡,逼迫所有過境商隊交錢,一頭駱駝交一枚第納爾金幣。
在距離黃金堡約二十里處,唐軍停止了前行。
一頂行軍帳內,封常清召集大將們商議奪取黃金堡的對策。
“攻下黃金堡不能靠兵力多強攻,兵力再多也填不滿播密川的峽谷,只能用偷襲策略,打吐蕃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也是唯一奪取黃金堡的辦法。”
封常清在一塊平整的大石上鋪上地圖,指著地圖又對眾人道:“根據斥候的探查,奪取黃金堡有三個節點,每一個節點都不能有失,一個河北岸的哨卡,一個是橫跨播密川河的藤橋,一個便是黃金堡,其中最關鍵是藤橋,藤橋兩邊都有守軍,一旦被吐蕃士兵斬斷藤橋,我們就滿盤皆輸。”
李嗣業沉吟一下道:“正好有粟特商隊,我們可以混跡在粟特商隊中,偷襲哨卡,趁敵軍不備,把哨卡一鍋端掉。”
封常清點點頭,“李監軍也提出了這個方案,我也認可,拿下哨卡不難,關鍵是藤橋,藤橋兩端都有吐蕃士兵把守,哨卡出事,藤橋守軍必然會發現,如果我們先收拾北岸藤橋守軍